《左傳》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打敗越國,越王勾踐遣使求和,夫差準備答應越國的請求。吳國名臣伍子胥援古證今,深刻分析了當前局勢,主張就勢滅越,以絕後患。吳王夫差剛愎自用,不納忠言,伍子胥痛心地預言日後吳國將為越國所滅亡。

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報槜李也a。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以行成b。

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c,滅夏後相d。後緡方娠e,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f。澆使椒求之g,逃奔有虞,為之庖正h,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i,而邑諸綸j,有田一成k,有眾一旅l。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m,使季杼誘豷n,遂滅過、戈,複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o,必不行矣。”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注釋

a槜(zuì)李:地名,在今浙江嘉興西南。

b嚭(pǐ):吳國夫差寵臣。行成:議和。

c過:古國名。澆:過國國君。斟灌、斟(xún):均為夏同姓諸侯。

d相:夏朝君主,夏禹的曾孫。

e後緡(mín):夏王相的妻子。

f惎(jì):憎恨。

g椒:澆的臣子。

h庖正:主管膳食的官員。

i虞思:虞國國君。二姚:虞思的兩個女兒。

j綸:有虞地名,在今河南虞城縣東南。

k成:古代方十裏為一成。

l旅:上古以五百人為一旅。

m女艾:少康的臣子。

n季杼:少康的兒子。豷(yì):澆的弟弟,封於戈。

o伯:通“霸”。

譯文

吳王夫差在夫椒打敗了越軍,報了槜李之戰的仇。於是吳軍進入了越國。越王率領披甲持盾的五千名士兵退守到會稽山,並派大夫文種通過吳國太宰伯嚭向吳王求和。

吳王準備同意越國的請求。伍員說:“不能答應。我聽說:‘樹立美德越多越好,去除病害越徹底越好。’從前過國的國君澆殺了斟灌後又去攻打斟

,滅了夏朝君主相。相的妻子後緡當時懷有身孕,從牆洞逃了出去,逃回娘家有仍國,生下了少康。少康長大後做了有仍國的牧正,他記恨澆,又能對澆有所戒備。澆派大臣椒搜尋少康,少康逃到了有虞國,在那裏當上了庖正,得以避開災難。有虞的國君虞思就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為妻,並把綸邑封給了少康,少康有了方圓十裏的土地,有了五百名士兵。少康能夠廣施德政,並謀劃複興國家,他召集夏朝的遺民,給他們加官晉爵。他又派女艾去刺探澆的情況,派季杼去誘騙澆的弟弟,於是滅掉了過國和戈國,複興了夏禹的功業,祭祀夏朝的祖先,同時祭祀天帝,恢複了從前的典章製度。現在吳國不如當時的過國強大,而越國比當時的少康強大,如果讓越國強盛起來,豈不成了災難?勾踐能夠親近他的臣民,致力於施行恩惠,施行恩惠就不失民心,親近民眾就不會忘掉有功的人。越國同我們國土相連,又世世代代結為仇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打敗了越國不把它根除,卻要保留它,違背了天意而助長了仇敵,日後即使後悔,也無法將其消滅。姬姓的衰亡,已經為期不遠了。吳國處在夷蠻之間,卻要助長仇敵,想拿這個去謀求霸主地位,必定是不能如願的。”

吳王不聽勸告。伍員退出來後對別人說:“越國用十年的時間繁衍積累,用十年的時間教育訓練,二十年之後,吳國恐怕要變成池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