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世襲衛所武官,閔乾德在早期可是不太適應樣樣以將士為先的做法,還是閔元啟數次苦勸,並且看到了效果,閔乾德才接受雲梯關現在的種種新規矩。
“如果我們打成僵持之勢,朝廷少不得要對我雲梯關和閔家進行警告,防止我們在這裏交戰壞了大局,但不會剝奪我官職,反而會盡可能的勸劉澤清收兵。如果我們被很快擊敗,我閔家就完了,我本人的官職也保不住。”閔元啟笑了笑,接著道:“不過現在我們幹脆利落的擊敗了劉澤清,朝廷必定嚴令劉澤清絕不可再擅動刀兵,對我們先是表麵斥責,接下來朝廷會派大員過來巡視,以我雲梯關所這邊展露出來的實力,朝廷很容易被我們折服。最多耽擱一兩個月,給劉澤清表麵的麵子之後,由淮揚道周大人上疏,朝廷必授我總兵之職。”
閔乾德凝神細思,半響後才點頭道:“元啟你的我明白了,就是朝廷也是希望地方上能出現強兵,對劉澤清這樣的強藩進行牽製。另外,咱們這裏有過萬兵馬,等於是朝廷在北邊的防禦更穩固了,對朝廷來是大的好事。”
“叔父大人對了。”閔元啟略帶疲憊之色的微微一笑,道:“原本史閣部是要立內外八藩,但四鎮搶先擁立後,各地方的資源被四鎮瓜分,朝廷對湖廣,閩浙還有雲貴的控製力都不太強,一時半會的得不到多少財源。就算有剩餘財力,也是要優先建立京營,雖然大夥都知道京營毫無用處,根本就是白白浪擲。但不管是內閣還是六部,還有那些言官,對重建京營都不會有人話,包括子在內,除了四鎮之外所有人都會希望趕緊把京營實力重建起來。這樣對四鎮,左良玉都有一定的威懾,這是朝廷的如意算盤。四鎮擁立後,財賦緊張,內外八藩的打算落空,史閣部本人又被馬士英排擠出了內閣中樞,事事不如意下,出了咱們這個能牽製劉澤清,足以自立一方,將來可以護翼淮安和徐州身側,緊要時可以至徐淮參戰的強藩,朝廷和史閣部等人的想法,不問可知了。”
這些事有些是閔元啟本身對曆史格局的了解,有一些就是基於眼前局麵情報的分析和判斷了。
梁世發是相當得力,其不僅是在淮安等地打探消息,對整個南京和江南一帶,包括江北四鎮一帶的情報也是陸續開始收羅彙集。
彙集的情報是統統送到閔元啟的案頭,對他判斷未來的走勢也是大有幫助。
現在的格局是四藩初立,各自為政,中樞馬士英是排擠了史可法,史可法為了大局也不願和馬士英翻臉。
重要的是馬士英的身後是弘光子,因為七不可立之事弘光帝對史可法和東林黨人相當不滿。
有四鎮擁立和馬士英一派文官的支持,弘光帝對東林黨相當的不假辭色。
這個局麵下除非是彼此決裂,不然為了大局東林黨隻能先暫退一步。
但除了史可法還算識大局外,其餘的東林黨人可不是這般認為。
在內閣中,薑曰廣和高弘圖等人拚力攻馬士英,更是對馬士英起複阮大鉞之事上竄下跳,不依不饒,攪動風雲。
加上南來太子案等諸事,南明弘光朝短短一年間可謂烏煙瘴氣,根本沒有積累財賦,編練新軍,更不要設立新鎮。
現有的四鎮則把持地方財賦,無限製的擴大部曲,甚至高傑和黃得功為爭揚州而彼此內鬥,大打出手。
現在閔元啟冒出頭來,除了周亮工必定鼎力支持外,在這特殊時期,朝廷從牽製四鎮的角度對新興強藩必定支持,包括弘光和馬士英在內。
而東林一脈則因為劉澤清先是歸附,後來背叛,對劉澤清可謂恨之入骨,閔元啟痛打劉澤清,東林黨人必定欣喜若狂,全力支持不在話下。
閔元啟可謂是得獨厚,能得總兵之位是必然之事,若不是實力在朝廷眼裏尚弱,根基尚淺,怕是封爵都極有可能。
當然這也是弘光朝,待潞王,魯王,隆武等親王皇帝逐漸被清軍所滅,永曆倉皇四處逃竄時,大明的爵位就相當不值錢,李定國和孫可望鄭成功都封了王,公侯伯的爵位已經相當泛濫,若是在那個時期,閔元啟這種實打實擁有數千精兵的悍將,侯伯之位是不在話下。
“元啟你做的甚好。”閔乾德眼有淚花,連聲誇讚。
一旁的王三益,李國鼎等人神色也是十分激動,他們是最為支持閔元啟的人,現在看來,各家的決斷都相當正確,相比較那些倉皇逃竄的人,他們也是有理由自豪和驕傲。
王三益向來沉穩,此時也是忍不住道:“看來此後我們可以跟著元啟,一飛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