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回 討罵名刁協表忠 怒不平忠臣懷憤(餘)(1 / 1)

第二十回討罵名刁協表忠怒不平忠臣懷憤(餘)

相安無事的局麵卻被刁協打破了,一次酒宴上,眾人都誇讚周騱忠勇,頗有其父遺風,將來定能身居高位,光宗耀祖,周騱隻是笑笑,感謝眾人的祝福。刁協卻突然跑出來,仗著酒氣奚落周騱出身行伍,不通詩書禮儀,哪有資格在朝堂上與群賢共事?最多也就在外任個一州刺史。

周騱哪受過這氣,上去就是一陣拳打腳踢,要不是眾人反應快拉住了,刁協的小命就要丟在周騱鐵拳之下。事情鬧到朝堂上,卻被司馬睿壓住了,刁協性命無憂,周騱也出了氣,司馬睿當了回和事老,此事便不了了之。

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司馬睿手下的將軍祭酒王恢也被刁協羞辱過,誌在複仇。得知刁協和周騱矛盾後,王恢便邀周騱一起“清君側”,誅殺渡江而來的掌權人士,以本地士人代之。

衣冠南渡以來,江東朝堂上掌權者是以琅琊王氏為代表的北方士人,江東本地士人召入朝中的也不少,但大多隻是裝點門麵,手握重權的不多。比如賀循、戴淵等人,官職很高,名聲很大,實權卻不多,江東人士私下裏對此頗有抱怨。

周騱也想殺刁協,便讓王恢先去準備,但王恢很快走漏了風聲,逃到周騱那裏去躲藏,周騱見事已不可為,於是殺了王恢滅口。司馬睿暗地裏得知了此事,但如何處理卻犯了愁。

開始想召周騱入朝,趁機下毒手,後來覺得這樣不妥,畢竟周騱還沒謀反;於是又任命周騱為南郡太守,調往外地。最後司馬睿和朝臣又覺得周騱功大,其人也可信,當召入朝中重用,平消他的怨氣,於是又下詔召他回來,並進爵為烏程公。

周騱被反複呼來調去,漸漸覺察到了蹊蹺,意識到自己的陰謀泄露,竟然憂憤發病,不久便死了,他弟弟周劄成為新的族長,從此陽羨周氏與刁協結了仇。

周騱死前勉勵兒子周勰為自己報仇,周勰很快就發動了叛亂,但他不是族長,無法調動周氏全部的力量,隻能假借他叔叔周劄的名義。周劄得知此事後大驚,把周勰扣押下來向朝廷請罪,周勰找來的人馬於是作鳥獸散,被朝廷各個擊破,很快就平息了。

陽羨周氏在江東影響力巨大,朝廷不敢隨意誅殺,又考慮到周劄有功無過,周勰父、祖功大,因此沒有太難為周氏。朝廷隻殺了幾個參與叛亂的周氏旁枝子弟,不但留了周勰性命,還給周劄加官進爵,封為東遷縣侯。

經過此禍,陽羨周氏並未沉淪,依然得到朝廷信任,周劄的子侄們都沒受到影響,一門之中五人封侯,琅琊王氏都做不到這點。

為了保全周騱的名聲,朝廷一直沒有宣揚過他謀反的事,因此桓彝提到此事時,周顗和王導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回避。

想到周騱,王導突然意識到自己和他很像,都為江東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又都受到了猜忌,王導心中歎道,“莫非這也是我的結局?”

繼而又聯想到周處,明知必死卻仍以國事為重,王導不禁搖搖頭自歎不如,頓時又釋然了。

《晉書·周處傳》:“及吳平,王渾登建鄴宮釃酒,既酣,謂吳人曰:‘諸君亡國之餘,得無戚乎?’處對曰:‘漢末分崩,三國鼎立,魏滅於前,吳亡於後,亡國之戚,豈惟一人!’渾有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