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回 王敦意氣亂臣節 王彬動情敘手足(一)(1 / 1)

第二十四回 王敦意氣亂臣節 王彬動情敘手足(一)

羊鑒出征的消息傳到武昌,王敦著實被嚇了一跳。羊鑒是他舅舅,兩人年齡相差不大,彼此很熟悉。羊鑒無將帥之才,王敦也深知此事,他想不通王導為何會舉薦此人,於是派人多方打探,很快了解了前因後果,一時憤憤不平起來。

皇帝近來寵信劉隗等人,王敦當然知道,但他萬萬沒想到王導竟被疏遠到這地步。更令王敦耿耿於懷的,是朝廷寧願讓羊鑒掛帥,也不用他王敦。

王敦越想越憋悶,於是上表一封,暢述心胸。表書上寫道:“渡江以來,王導竭誠奉國,虛己求賢,為中興大業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備受恩寵,居於宰輔重位。隻是天下事大,難得盡善盡美,出現紕漏,非其本意,臣之前多有表文,勸陛下勿以為意。

陛下日理萬機,無暇聽臣,今日得知王導備受疏遠,正應了臣的擔心,其中咎責,難道全在王導身上嗎?當年陛下親口對臣說,‘吾與卿及茂弘當管鮑之交’。臣在外地任職,快十年了,陛下的教誨多有遺忘,隻有這句話銘記於心,認為陛下的恩寵不會一朝而改。

王導雖非王佐之器,但以臣陋見,朝堂上文武無出其右者,因此他難免恃才昧進,獨犯龍鱗,卻不自知。管仲有三歸反坫之識,子犯有臨河要君之責,蕭何、周勃得罪囹圄,然終為良佐。以王導之才,何能無失!陛下當用其長處,以功補過,使公私得所,不宜過寵。

如今王導內綜機密,出錄尚書,杖節京都,並統禁軍,既為揚州刺史,又兼朝廷重號,這哪是人臣的待遇?豈能免於譏謗?當免去錄尚書、杖節及都督等職,以塞悠悠之口。

霸王之主,必能任賢使能,做到有始有終。往日恩寵一朝而改,必將令群臣惶恐疑惑。聖恩不終,則遐邇失望;遐邇失望,則人心易動,如此則中興大業危矣。臣不敢苟私親親,惟欲忠於社稷。”

王敦本是想為王導鳴不平,但寫著寫著就把自己的牢騷帶進去了。抱怨司馬睿“無暇聽臣”,提醒司馬睿和自己是“管鮑之交”,還說包括王導在內的滿朝文武都無王佐之才,隱隱有誇耀自己的意思。最要命的是威脅皇上不要改變先前的恩寵,否則就“中興大業危矣”,這話明麵上是針對王導,實際上何嚐不是在說他王敦自己!

最耐人尋味的內容是請皇上削減王導的官職,王導當時官職很多: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司空、侍中、假節、錄尚書,領中書監,揚州刺史,武岡侯,令人眼花繚亂。晉代朝堂上主要設有三省、一台,三省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一台即禦史台。

尚書省掌管奏報正事、選舉人才、賞罰百官、出納皇命、宣詔布告等事,由尚書令、左右仆射、列曹尚書等官員組成。中書省負責修史、祭祀、樞密機要及舉辦朝會,由中書監、中書令、中書侍郎等官員組成。門下省執掌糾正、獻納、諫正、參政議事、外交等事務,由侍中、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官員組成。禦史台掌管糾察百官、頒布法令,由禦史中丞、治書侍禦史組成。

簡單說來,尚書省管行政,中書省管禮儀,門下省管司法參政,禦史台管立法糾察,所以被吹上天的三權分立,是我們老祖宗兩千年前玩剩下的。

兩晉時期尚書省負責出納皇命、奏報正事、宣詔布告等重要事務,是除皇帝之外最有權力的機構。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因此成為虛位,並無實權,隻是地位象征而已,若有實權,則會加錄尚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