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蘇未濟現在心裏,不斷回想著這麼一句話,

看著突如其來,妙手偶得的曖昧接觸,他都腦補出了一場偶像劇般的戀愛了。

“唔……”宋婧輕輕哼道,她現在已經取下了墨鏡道:

“”隻是被轉移到這方麵。事實上,恐懼所涉及的是他的無意識的虛假觀念,即他自以為是對分數無所謂的好學生,而實際上卻殫精竭慮地想戰勝別人。經過這樣的說明,我們就能做出恰當的概括了。怕自己是騙子,這種恐懼總與某種客觀因素相關聯,但通常不是患者自以為是的那種因素。從症狀上說,最顯著的表現是害羞或麵露愧色,由於病人害怕暴露的東西是一種無意識的虛偽,所以,如果心理醫生注意到病人怕被揭露的情緒表現,就斷定他有可恥之舉或有隱藏的秘密並著手尋求之,那麼醫生就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實際上,病人可能並沒有遮掩什麼,也無隱秘可言。於是病人越來越害怕自己一定有什麼在無意識中怕被暴露出來的很壞的事情,這種情形隻會導致患者反省自責,卻無助於建設性工作。或許,他會詳細敘述自己的風流韻事,或講出曾有過的惡毒念頭。但隻要醫生看不出病人正陷於衝突,他就會摸頭不摸尾地瞎搞一氣,那麼,病人對被揭露的恐懼仍然會存在如故。

對被揭露的恐懼可以由任何情境引起,神經症患者會覺得自己像是在接受檢驗。這一類情境包括:開始新的工作、交上新朋友、進入新的學校、考試、參加社會活動,甚至隻是參加討論會以及任何有可能使他變得突出的場合。患者通過意識認為是自己怕挫折,實際上常常是怕暴露,所以即使得到成功也不能減輕這種憂慮。他隻會以為這一次自己是僥幸得手,但下一次又如何呢?而且,如果他受挫,他便更加確信自己一直就是在進行欺瞞,這一次給抓住就要原形畢露了。這種感覺的一種表現就是極度靦腆,尤其是麵對新情況時。另一種表現是患者在受到別人喜歡或看重時還是保持著警惕,他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這樣想:“他們現在喜歡我,但如果他們真正了解我,他們就不會這樣了。”很自然地,在分析過程中這種恐懼起著作用,因為分析的明顯目的正是要“發現”。

每一種新的恐懼需要一套新的防禦機製。病人用相互對立的方法去清除對被揭露的恐懼,而所有這些方法都取決於病人的性格結構。一方麵,病人表現出一種傾向——回避任何類似考驗的場合,假如無法回避,便盡量謹言慎行,自我節製,給自己戴上一副別人看不透的麵具。另一方麵,患者又有一種無意識的意圖——要讓自己變得無懈可擊,無須再怕什麼揭露。後一種態度不僅是防禦性的,攻擊型患者也巧妙地運用欺瞞來影響那些他想利用的人。所以,醫生想要對患者進行查詢的嚐試,總是遭到狡猾的抵抗。我這兒指的是有公開虐待狂傾向的人。我們不久將明白這一特點是怎樣剛好適應患者的性格結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