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在冬天裏消失的父親(1 / 2)

“往往都是事情改變人,人卻改變不了事情。”這是《無間道》裏的一句台詞,雖然不像這句話說的那麼絕對,人有時候也可以改變很多事情,隻是有些事情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還可能是一個人的一生。

一九九一年七月中旬,一輛火車緩緩地行駛在綠油油的田野之間,火車頭噴出的煙霧仿佛要把潔白的天空弄髒,發出的汽笛聲清晰有力,響徹天地。火車裏坐滿了各個年齡階層來自天南海北又走向四麵八方的人;空氣中是汗水、香水、還有各種吃食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車廂裏嘈雜的說話聲中夾雜著幾聲突然的、突出的老人咳嗽聲、孩子的嬉笑聲、哭喊聲。

一個穿著淺黃色襯衫站在車廂走道的年輕男人格外顯眼。他留著一頭黑色蜷曲頭發,有著一張黑黝黝的臉龐,身上背著一個深綠色的布袋包,腳上穿著一雙剛買不久的十幾塊錢的黑色布鞋,他的前腳邊放著一隻籠子,裏麵裝著一隻正在打盹的母雞;後腳跟是一個裝滿土豆和玉米的蛇皮袋,他笑起來的時候,露出兩排整齊的牙齒,在皮膚的烘托下,牙齒白暫得一覽無遺,他有著憨厚可掬的麵相,微笑起來給人陽光和可愛的感覺。

這個年輕人就是馬建文。上個月,有人來給他說媒了,和女方見麵之後,他一眼就相中了女方,隻是女方好像有些不情願,就是後來馬加明的媽媽桂莉圓。但是女方的娘家覺得他是個老實厚道的年輕人,沒有猶豫,最後答應了這門親事。現在他正在坐通往女方娘家的火車,為了省錢,他買了站票。午飯時刻,車廂裏的人都在吃著各種麵食,小吃和水果,他趁著有人下站,坐在空著的座位上,從帆布袋子裏掏出了一壺水,還有幾顆軟糖,就這樣湊和著吃。

火車行駛了將近一天一夜,馬建文偶爾可以趁別人下車時坐在空閑的位置上歇歇腿之外,其餘的時間都是站著的。雖然這個過程很累,很煎熬,但是他一想到這次回來可以帶上一個人就覺得很興奮,很激動。

馬建文年輕有力,勤勞樸實,讓桂莉圓的爸爸媽媽很是喜歡,但是當時文靜瘦弱,長得一張好臉蛋的桂莉圓對馬建文說不上喜歡,隻是圖他老實能幹,會疼惜老婆,以後嫁給他不用受苦受累,加上自己身邊的姐妹個個都找到對象了,她很是著急,所以沒有多加考慮,就嫁給了馬建文。婚後的生活也證明,桂莉圓當時嫁給馬建文是一個很不錯的決定。

馬建文和桂莉圓結婚兩年後,就生下了馬加明。桂莉圓自從嫁給馬建文之後,就沒怎麼出去找過工作,除了做一些家務活或者農活外,其餘的時間就到公園裏打麻將;在生了馬加明之後,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而作為泥水匠的馬建文,每天頂著烈日或者暴雨工作,早出晚歸,早上起床做好早餐之後才穿上塑膠鞋和帶上安全帽出去工作,晚上摸黑回家,還要準備晚飯,每天累到一躺下就能睡著。即使自己每天忙碌奔波,疲累無比,但是從不舍得妻子出去幹活,受一點苦一點累,他希望用自己的能力讓妻子過上更好的日子。

有了馬加明之後,馬建文整個人就更加忙碌了,每天工作回家,就跟個陀螺一樣圍著廚房和孩子轉。這幾年馬建文的辛苦和好都被桂莉圓看在了眼裏,可能是因為當時不喜歡馬建文卻又嫁給了他而覺得生氣,所以為了賭氣她除了做家務活其他事情一概不管。直到生了馬加明,自己對丈夫的依賴和喜歡變得多一些了,漸漸地看到了丈夫一個人忙裏忙外的辛苦,桂莉圓冷淡的心逐漸被融化,等馬加明上幼兒園後,她到鎮上的一家皮革廠工作。

馬建文雖然沒念過什麼書,但是就像很多父母一樣,他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也希望馬加明可以一直把書念下去,最好可以上大學,有一個更好的前途,就不用像自己一樣每天在太陽底下工作,每天來回奔波不停歇,為了一點工資和老板爭得麵紅耳赤。

在這個小鎮,特別是農村的孩子,那時候可以念書的不多,更不要說上大學了,一個村子裏出一個大學生都是一件很稀罕並且可以稱得上“光宗耀祖”的事情;那時候國家也沒有實行義務教育計劃,一個農村家庭很難負擔得起一筆昂貴的學費,如果家裏還有幾個孩子要養的話,吃飽穿暖這些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很難解決,更別提讓孩子念書了。馬建文雖然家住農村,但是他們家的生活條件可以算得上是村裏較好的了,他的父母去世挺早,沒有留下什麼財產,現在的生活基本都是他用雙手和力氣掙來的。婚後有了孩子,雖然更辛苦一些,但是他的工資基本可以支撐平時的生活開支以及後麵馬加明上學的費用。而馬加明也成為了村裏為數不多可以念上書的孩子。

即使每天工作到再晚,馬建文回家後的第一件事都是翻開兒子的書本和作業本檢查他的作業,雖然馬建文有時候根本就看不懂這些東西,但是這似乎是他作為一個合格的父親的職責和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