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奸這碗飯可不是好吃的。
雖然我們不能去嚐嚐這碗飯的滋味,但是可以和吃軟飯比較一下。
吃軟飯的時候,可以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但是吃漢奸這碗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就得去涮碗,接著為主子效命。
因為這個原因,劉興祚一家決定不再吃這碗飯。這正如某著名足球評論員所說:“不吃這碗飯,我可以更健康”。
但是由於後金加強了對劉興祚的防範,他一時難以脫身,隻好過起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日子,暗地裏和明朝關寧、登萊、皮島的官員保持密切聯係,嗣機采取行動。
周文鬱的《邊事小紀》裏記載,劉興祚“日抱慷慨冀得一當以報國”,做了不少損金利明的事情,主要包括:
一是保護漢族民眾生命安全。“奴欲俎遼人,興祚多方保全之”。
二是阻撓後金擁有戰略武器——火炮。“奴欲用火器,興祚設計沮之”。
三是及時通報後金的動向。“(劉興祚)乃東通毛鎮,西透關寧,自丙寅(1626)以前,奴一言一動,莫不先密達者。”
四是戰爭期間大搞間諜活動。 柳河之役與孫承宗密謀,“欲以牛莊內應”;後金攻打錦州時,及時向袁崇煥通報,“令吳堅忠徒步來告,袁公得以先期戒備”;後來孫承宗和袁崇煥先後去職,“興祚歸無所主,始通文龍”;此外還策反女真的敵人投奔明朝,“凡灰扒魚皮諸部貳於建州者,鹹資而遣之,使奔東江,先後不下千人。”
雖然這些“吃裏扒外”的事情做了不少,但是努爾哈赤並沒有抓到把柄,由於工作需要,幾年以後,他又將劉興祚官複原職,任命為副將。
不久努爾哈赤死去,皇太極繼位。
天啟七年(1627年)年初,後金發動了對朝鮮和明東江鎮的戰爭,後金兵勢如破竹,迅速占領了平壤及大半個朝鮮。二月,皇太極命劉興祚等代表後金到朝鮮談判。劉興祚利用使朝時機,多次與明朝方麵聯係,並按照明朝關於“朝鮮事,天朝事也,宜予知會,勿令再蹈前轍”的指示精神,暗中幫助朝鮮對付後金。
後金的目的在於簽訂條約,獲取物質、開展貿易,無心戀戰,但是二貝勒阿敏卻因為出身不好受到歧視,想起爐灶,企圖割占朝鮮土地以自立,因此千方百計找薦阻撓和談。
在劉興祚的努力斡旋下,終於排除了阿敏設置的種種障礙,使得和談得以順利進行,最終後金撤兵。朝鮮方麵對此感激涕零,劉興祚卻表示,我之所以幫助你們,主要是因為我的心向著大明。
朝鮮與後金簽訂和約之後,以為天下太平可以高枕無憂了,不思進取,毫無臥薪嚐膽之意,劉興祚對此深表憂慮,多次提醒朝鮮加強對後金的防範,不要因一紙和約放鬆了警惕。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在寧錦戰役中铩羽而歸,明金之間的力量對比出現了短暫的有利於明朝的變化。這極大的鼓舞了劉興祚,更加堅定了他回歸明朝的決心。
崇禎元年(1628)年9月,劉興祚派兩名家丁持書到皮島與毛文龍聯係,途中被後金截獲,家丁被殺,劉興祚遭到軟禁,舉家被遷入沈陽城內城居住。
然而劉興祚並沒有屈服,而是采取了更加大膽的方式,加快了棄金投明的步伐。
盼望回歸明朝的的不僅僅是劉興祚,還有他的六個兄弟,分別是大哥劉興沛、二哥劉興祚、老三劉興基、老四劉興梁、老五興治、老六劉興賢、老七劉興邦。其中興祚、興基、興梁、興治、興賢五人是一母同胞,老大和老七則是他們的堂兄弟。
劉興祚想要逃走並不難,難的是不僅要自己逃走,還要讓其他六個兄弟一起逃走,而且還要盡可能多的把家眷親屬帶走。
要做到這一點,難度非常大,因為不僅劉興祚等人被後金嚴密監視,而且他們的父母子女也多被後金控製充當人質。
經過長期的思索,劉興祚想出了一個金蟬脫殼金的辦法,這個計劃的離奇和曲折程度,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隻有在影視和文學作品中我們才能看到類似的情節,如果不是史書記載,我們很難相信這種事情真的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