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舉賢不避
真正能夠決定大宋命運的隻能是少數幾個人,除了皇帝之外,剩下的便是政事堂的相公、樞密院的樞密使,以及六部之中的個別官員。
秦頌能在皇帝和這些大佬麵前建言獻策,某種程度上其實也說明他現在的身份已經上升為可以決定大宋命運的少數人之列。
這種身份,跟官職高低和家世背景沒有太大的關係。
“勢”是成就功業的助推之力,在沒有得勢的時候,要善於認清形勢,懂得造勢和借勢,盡量避免逆勢而為,徒增許多阻力和變化。
秦頌年紀輕輕,能走到如今這種地步,靠得就是造勢和借勢,而非一味的憑借武力脅迫或者財力收買。
不過,從開年第一次大朝會上的情形來看,秦頌的成長已經引起了多方的警惕和注意,可以預見的是,今後他會遇到更多明裏暗裏的較量與鬥法。
皇帝和幾位重臣在選德殿商議國家大事,散班離宮的多數官員都沒有走遠,大家都在等著最新的政事決定或者說紹興六年朝堂上的變化征兆。
勾龍如淵和淩景夏等年輕官員,雖然官職在朝官之中屬於墊底,但他們現在被打上了明顯的“秦”字標簽,所以也就不需要避諱太多,從鳳凰山上走下來之後,直接進了秦府,坐等秦頌回府後給他們交待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勾龍如淵和淩景夏這“哼哈二將”,還有兩位官員也進入了秦頌的這個圈子。
其中一位名叫陳桷,字季壬,溫州平陽人,政和二年進士及第,現如今擔任戶部金司員外郎。
另外一位名叫蘇符,字仲虎,去年被皇帝賜進士出身,現任中書舍人,試給事中。
蘇符是蘇東坡的孫子,自幼勤勉於學,有大誌,曾隨侍蘇軾十五年,直至惠州。元佑黨禍發生後,蘇符閉戶讀書,以家學自珍。趙構南渡後,替蘇軾平反正名,特意將蘇軾的孫子請到臨安來為官,以示自己的重視。
陳桷和蘇符兩人各有特點,但都是頗有氣節和操守的官員,兩人自願向秦頌靠攏,並非為了投機鑽營,而是被秦頌的德行和能力感召,認同秦頌的政治理念,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
陳桷的性格寬洪蘊藉,以誠待人,淡於榮利,如今主要負責大宋的交鈔印製發行的具體事務,在戶部幾個司之中也是相當重要。
年前,秦頌建議戶部專門成立黃金司,同時發行黃金債券,這種以足量實物黃金作為擔保的發債方式讓陳桷覺得秦頌的眼光長遠,比一般的官員更懂得維護國家信用。
今日在朝堂之上,秦頌放出豪言壯語,隻需一年時間,用一千萬貫做本,年底連本帶息還給戶部一千六百五十萬貫,結果被禦史羅汝楫跳出來搗亂,沒了下文。
陳桷不覺得秦頌是在當眾說大話博眼球,因為從秦頌過往的行事作風來看,隻要秦頌在公開場合說出來的話,還沒有失諾過。
既然在朝堂上沒有聽到秦頌的高論,陳桷便在秦府等著,打算當麵向秦頌進行請教。
蘇符則是被秦府後院的藏書樓吸引而來,他私下裏聽說秦頌一直私人出資幫著蜀中宇文家翻錄和收藏各地的書籍,所以想幫著秦頌出一些力,將有關他的祖父蘇軾的著作全部整理一遍。
秦頌並不知道家中已經有四位官員在等候著,他從選德殿出來之後,並沒有急著往家走,而是去了一趟學士院,跟諸位同僚相互寒暄一番,然後與學士院的實際負責人綦崇禮單獨麵談。
“輔仁,你今日在大朝會上,卻是有些冒失了。就算你有經天緯地之能,也不該當眾宣揚自己可以在一年之中替朝廷解決發行黃金債券之後的利息難題!”
綦崇禮跟秦頌不僅是同僚,因為李清照和綦文良等人的緣故,在心中已將秦頌視為子侄,所以說話時也沒有太多顧慮,直言秦頌在大朝會上有大包大攬之嫌。
聞聽此言,秦頌沒有急於替自己辯解,反問道:“身為人臣,替君上排憂解難,難道不該是責無旁貸嗎?當初發行黃金債的主意是我替官家出的,如今遇到了問題,我也有責任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
綦崇禮搖搖頭,用過來人的語氣小聲說道:“這偌大的朝堂,便是一個名利場,就算你是解決黃金債最合適的人選,就算你一心為公,並未想過從這黃金債中謀取利益,但別人卻不會這麼想!他們隻會覺得你想一人獨吞這其中的巨大好處,卻不會想他們自己是否能夠妥善解決黃金債發行之後如何收場!”
秦頌重重的點了一下頭,“我明白了,是我擋了許多人的財路!不過,我卻不會後悔,別的利益和好處,我可以假裝看不見,讓那些貪鄙之輩去爭搶,但隻要事關黃金債,我就會一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