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敦敏敦誠義助曹?? 一畫二詩皆為真情(8)(1 / 3)

“黃葉村”北麵一個山頭上。

遠處,群山綿延起伏,顏色深淺不一。

近處,一棵滿掛著梵鈴般鬆球的鬆樹,格外顯眼。

曹霑、敦敏、敦誠坐在一塊枯草地上,都在依舊注視著那隻站在鬆樹枝上鳴叫的鳥兒。

鳥兒聽見附近傳來的鳥叫聲,和了幾聲,煽著翅膀飛走了。

“子明(敦敏的字)、敬亭(敦誠的字),”曹霑笑容可掬地看著敦敏、敦誠說:“我領你倆來此處的用意,你們是否知道?”

敦敏:“先生想讓我倆登高望遠,觀山賞景。”

敦誠:“先生想讓我倆即興吟詩,看看我倆有無長進。”

曹霑笑了笑,“還有呢?”

敦敏想了想,“先生想讓我倆通過登山,體會人生之道理。”

敦誠笑嘻嘻地看著曹霑說:“先生不會是想讓我們中午多吃點好吃的,先累累我們吧?”

“你倆都沒有說對。”

敦敏、敦誠疑惑地看著曹霑:“都沒有說對?!”

“對。”

敦敏說了句“請先生教誨”,皺著眉頭在心裏說“難道先生覺察到了我們的事,帶我們到這兒來散散心,而後開導安慰我們?”

曹霑用餘光看著敦敏、敦誠說:“此次秋闈,你倆都沒能如願,對吧?”

敦敏、敦誠同時“嗯”了一聲,抬頭時相互看了一眼。

“先生,”敦敏麵露疑惑之色,“我倆秋闈名落孫山,您由何而知?”

“由你們的神色而知。”

“由我們的神色而知?!”敦敏驚奇地看著曹霑說:“難道先生會相麵之術?”

“相麵之術,我倒是不會。不過,我會通過察言觀色而推斷。”

敦誠:“請先生明示,您如何察言觀色而推斷的?”

“上次你倆來看我,說準備一同參加秋闈。此次你倆來,應是張榜不久。然而,你倆誰也沒有提及秋闈之事,其結果不需詢問,可想而知。”

敦敏:“先生,我平常沒少用功,有些內容已經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做起考卷時,總是覺得腦子不夠用,有時竟然連很簡單的道理,都不知道如何表述了。為何會出下有此種情況?”

“這很正常。有的生員考了一輩子,胡子都考白了,進了考場,依舊暈場。有的先生,教了一輩子學,照樣提起筆時忘了字呢!”

敦誠:“先生,依您之見,科舉考試,考中的是否都是人才?”

“多為能記善背及能摹善仿之士,而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可謂鳳毛麟角。”曹霑歎了一聲,“取士之道,三代出之於學;漢以後,出之於郡縣吏;魏晉以後,出之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之於科舉,已經四百年啦!然而這種取士之法,既不能選出治國之精英,也不能培育出興邦之人才,隻能滋生死記硬背之風,助長抄襲、剽竊和投機取巧之習,其中弊端,可謂上下皆知,心照不宣也!”

敦敏:“既然如此,為何不想辦法改變?”

“依我所想,無外乎三個緣由。一則,人們習慣於墨守成規,即便穿新鞋也走老路,而不找新路;二則,尋求與選擇新的辦法,畢竟要擔當一定的風險,在沒有十拿九穩的情況下,誰也不願意做此出力不討好的事;三則,確實沒人能想出比此更好的取士辦法。”

敦誠:“依先生之所見,如何方能得到安國興邦之人才?”

“真正有安國興邦之才的人,可巧遇而難以強求。劉備於諸葛亮,看似三顧茅廬所致,其實是各有所求,各得其所。”

敦敏:“如何方能具有安國興邦之才?”

“欲成為安國興邦之才,得因勢因事靈活運用古人與今人的知識與經驗,有時候還得有所改變,有所創新。猶如寫詩一樣,欲想出好詩,功夫在詩外!”

敦敏頻頻點頭稱“是”。

敦誠眯著眼睛品味“功夫在詩外”的含義。

風,又大了一些;樹葉聲猶如渾厚的簫音。

敦誠舉目遠望,看著那一簇簇如火一樣的楓葉,心裏為之一振。

“先生,”敦誠指著最好的一簇楓葉說:“我看著這簇楓葉時,想的是啥,您是否知道?”

曹霑一麵思索,一麵看著敦誠的眼睛。“若是我沒猜錯的話,你想的是杜牧的詩句――霜葉紅於二月花,對不對?”

“對。”敦誠笑嘻嘻地說:“不過,我初讀此詩時,覺得不對勁,霜葉應當是黃色,怎麼會紅於二月花呢?認為是杜牧寫錯了。現在一想,真是慚愧。原來,杜牧並沒有錯,而是我這個‘井中之蛙’錯了。”

“這又沒啥可慚愧的。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不知不為過,知錯不改才是真過。”曹霑頓了一下,“蘇軾錯改王安石的《詠菊》詩的故事,你倆是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