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2 / 3)

以榮叡和普照為代表的幾名日本僧人,他們的使命就是尋找到一位懂得戒律的大師去日本傳律授戒。他們在長安和洛陽一帶一找就是十年,也沒有找到適合的人選,直到遇到了道航。道航乃是揚州鑒真大和上的徒弟,道航把他們引薦給鑒真大和上,鑒真大和上決定東渡傳法。初次東渡失利之後,玄郎和玄法就退縮了,但榮叡和普照卻堅持了下來。此後幾次東渡,榮叡碰到接二連三的牢獄之災,加上海難的摧殘、羈旅的勞累等等,榮叡最終客死在異鄉,為了國家的使命,真正做到了死而後已。普照則堅持到了最後,並且幸運地回到了自己的國家。這兩個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這個民族的特點,堅韌、較真。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後,積極向中國學習。他們的學習精神,他們的低調態度,是絕對值得稱讚的。這一點他們延續到了近代的明治維新,當中國的現狀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的時候,他們便轉而向西方學習,這讓他們一直保持在世界先進行列當中。

以鑒真、祥彥、思讬、道璿等為代表的中國僧人,他們為了度化眾生,也同樣反映出中國人願意將最好的東西分享給別人的品格。在整個六次東渡的過程中,以鑒真的高徒祥彥為代表的三十六人都無常而去,他們矢誌不移的精神,為了弘法大業不惜生命的精神,也應當讓國人感到自豪和驕傲。

由此可見,在文化範疇內,海洋的觀念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它已經不單單是那個有魚兒遊弋的廣袤無邊的蔚藍的實體,它更是一種象征,或者象征著鴻溝,或者象征著隔閡,然而,“一衣帶水”又讓我們看到聯結的希望,看到交流和理解的可能。這或許才是海洋文化要表達的內涵。

在古代,法華精神連通了中日兩國,而在當今世界的宗教格局中,基督教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伊斯蘭教不斷壯大,隻有佛教在不斷萎縮,那麼法華精神在未來世界文化溝通中將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呢?

再說鑒真等人六次東渡,沒有一次獲得官方的允許,嚴格來說都屬於偷渡。這六渡本身就是要和官方的海洋觀念相對抗,中國其實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不具備冒險精神的國家。無論鑒真等人給日本帶去了什麼,或者是律法、或者是佛經,這六渡的經曆就是對他們的執著精神和宗教精神的最好的闡述。這六次東渡也無疑是最傳奇、最具文學性的。

鑒真的第一次東渡就如同胎死腹中,渡海的船隻、貨物、人手都準備好了,但是卻因為徒弟之間口角上的糾紛,一位高麗僧人如海誣告他們與海賊勾結,乃至於東渡之事夭折。他們的船隻被沒收,幾位日本僧人下獄四個月。

鑒真的第二次東渡是在長江口的狼山一帶遇上惡風,船體經不住波浪的擊打,簡單修理之後又到了下嶼山,但最終由於風浪的緣故撞在礁石之上,困守在荒島上三天,幸好有漁船經過,報給明州太守,太守前來將一行人搭救至阿育王寺。

鑒真的第三次東渡是東渡的消息被明州一帶的僧眾得知,這些僧眾不願意大和上冒險,便向州官告狀說榮叡和普照等人誘拐大和上,這樣榮叡被抓,東渡之事再度失利。幸好榮叡詐病,逃過一劫。

鑒真的第四次東渡是一行人認為在長江一帶出海容易被官府發現,所以籌謀從福州渡海。他們翻山越嶺,吃盡了苦頭來到了永嘉的禪林寺,眼看著就要到目的地了,突然有官府中人攜帶官牒來追。原來是鑒真的徒弟靈佑聯合諸寺三綱,請求官府遮令留住大和上。鑒真被“護送”回揚州之後嚴厲苛責了靈佑,恨他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枉費了一番栽培。靈佑在大和上門外站了六十個夜晚,大和上才原諒了他。

鑒真的第五次東渡最為傳奇,他們從揚州的新河出發,到了南通狼山一帶遇到大風,停留了一個月,大和上做了一個好夢,得了好風便繼續進發,期間還目睹海市蜃樓。之後風急浪高,船被打得難以招架,丟了很多貨物。在最緊要的關頭,船長就像有神靈附體一樣,聲稱自己看到了四大天王護船,讓大家不要驚慌。再後來分別過蛇海、飛魚海、飛鳥海,總是讓人膽顫心驚。船上的淡水已經喝盡,眾人饑渴難耐,榮叡做了一個好夢,夢見官人前來送水,第二天果然有甘雨降臨,解了燃眉之急。再後來有四條小白魚引路,在小島上補充了淡水,最終漂流到南海的振洲,一時間不辨冬夏,後被別駕馮崇債救下,眾人才得以活下來。此後是漫漫還鄉路,在返回揚州的途中,大和上分別經曆了榮叡之死、普照遠走、自身失明以及祥彥坐化,對於一個老人來說真是無比沉重的打擊。

鑒真的第六次東渡是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船來訪華,遣唐使有意邀請大和上東渡,卻沒有得到玄宗的首肯,隻是隨順大和上自己的意思。大和上東渡之誌不改,乘坐遣唐使船發往日本,雖然期間也經曆了一些小波瀾,但總算順利抵達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