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鑒真大和上的傳記已經不少,有文傳、畫傳和評傳。那麼這本傳記和其他有關鑒真的傳記又什麼區別呢?
首先,本書的切入方向是將鑒真作為一個海洋文化人物,作為一個跨海文化傳播大使,這區別於傳統上以“高僧本位”這個角度去看待鑒真。傳統上為鑒真寫傳記大多是把他作為一個宗教人物看待,而本書不僅關注到他在弘法方麵的貢獻,還關注他在建築、醫藥、書法以及雕塑方麵的整體的貢獻。因此本書特別重視烘托來自日本方麵的需求,從而表現出大和上東渡的文化交流意義。
第二,本書遵循所有傳記的寫實特征,但同時特別重視文學性處理,重視可讀性和通俗性。在寫作過程中,時間和地點都力求標注清楚,把古代紀年法和古代地名都進行了現代轉化,更有利於現代人的認知。文學性的處理則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麵:1、根據具體史實和客觀情節,推敲人物情緒並將其展現出來,一般的傳記側重於行動描寫和記述,不重視情緒的描摹。2、根據有記載的語言對白,合理推敲人物的思想活動,一般不過分推敲。3、根據故事發展情境,一定程度上放大場景寫作,比如蛇海、飛魚海、飛鳥海一幕,這些場景在其他傳記中都是一筆帶過,其實是可以擴展的。4、根據已有情節,想象填補那些未知情節,保證在情理之內,並且不影響主體故事基調和故事走向。筆者之所以分外注意文學性這一點,是因為筆者發現關於鑒真大和上的通俗性的傳記其實並不多,要麼是古人寫的《唐大和尚東征傳》,古文和現代白話文畢竟有差異,不利於全民閱讀;要麼是專業的評傳類的,比如《鑒真評傳》等,這些大多涉及到專業的佛學知識,況且他們多以論述的語調寫成,文學性都不是非常強。所以筆者願意嚐試寫一個通俗易懂的版本出來,以滿足更多讀者的需求。
第三,本書的定位畢竟是海洋人物,所以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特別重視海洋因素的處理。1、哪些航海必備條件,鑒真有沒有注意到這些?鑒真為什麼拿不到當時最好的船隻,當時最好的船隻的工藝到達什麼水平?這些在寫作中都有交代。2、當時的海文條件是什麼?什麼樣的洋流,鑒真為什麼會遇到大風,會觸碰暗礁,會飄到南海?筆者以現代的海洋氣象知識來解釋這些問題,更有利於讀者理解。3、鑒真一行人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是坐以待斃,還是天助自助者?是隻向佛祖禱告,還是采取了許多應急措施?在東渡遇難時,精神的力量到底能發揮了什麼作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遊》裏麵,當第一次大風暴過去之後,少年派失去了所有的親人,自己也麵臨絕境之時,他有問過上帝,他到底要怎麼做?準確地說,後來他是在信仰的力量和海洋救生知識的雙重因素下活了下來。那麼我想鑒真一行人在東渡遇難時,尤其在第五次渡海時,聽天由命漂往海南島,他們內心有沒有問過佛祖呢?這些在文章中也都有渲染。
第四,本書在寫作中特別重視對四方麵阻力的處理。1、這其中,來自官方的阻力最大,朝廷從來沒有支持,而且嚴令不得私自出海,這些阻撓的官員主要有誰,他們幹了什麼事,這背後反映了那個時代什麼樣的海洋觀念?2、第二方麵的阻力是來自大海的阻力。他們為什麼總是選擇在冬季出海,順風嗎?在大海中碰到颶風、海浪、暗礁,是如何認識這些現象的?這其中反映出了那個時代對海文的認識水平到什麼地步?3、第三方麵是來自技術的阻力。當時的造船水平在世界處於什麼樣的水平,鑒真為什麼沒有得到最好的船,他們的船是什麼樣的水平?4、第四方麵的阻力是來自信仰能否堅持的阻力。出海海員有沒有過懷疑,都有誰在打退堂鼓,誰死心塌地跟隨,鑒真為了穩定軍心做了些什麼?
最後,佛教的世界觀是相信因緣和合的,緣分未到,縱然使百分力也無濟於事;緣分一到,一份力也能成就一件大事。鑒真大和上六次東渡,一腔熱忱、矢誌不移,但前五次畢竟未能成功。尤其是第五次,整個東渡計劃似乎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流亡海南,漫漫還鄉,兩位弟子也相繼逝去,讓人似乎看不到希望。就像是來自佛祖的考驗,就像是必須要經曆六道輪回一樣,就在似乎已經竭盡全力的時候,第十次遣唐使船來了,來自奈良的海船做了個順水人情,鑒真一行人終於抵達日本,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因此,筆者很樂意將這種因緣的觀念納入到寫作當中。
本書的寫作正是堅持了以上幾種明確的觀念,力求做到盡心竭力。限於筆者的學力,本書一定存在著很多漏洞,所以還請大方批評指正,筆者將感激不盡,並且一定虛心接受,更求進步!
雷 勇
201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