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的羅馬軍團,聲名顯赫一時。羅馬軍團由輕步兵、重裝標槍兵、重裝步兵、長槍兵、騎兵等兵種組成,士兵排列成密集的隊形,由最外層的重裝步兵用盾牌排列出“龜甲陣形”,保護己方不為敵人的投槍和弓箭等投射兵器所傷,最富經驗的長槍兵則緊隨其後,在戰鬥最後關頭,長槍兵往往就是決定勝負的力量。輕步兵更為靠前,以靈活機動戰術騷擾和疲勞敵軍,並為軍陣的突擊掃平道路。騎兵布置在兩翼,既是為了突擊,又是為了掩護整個軍團。帝國時代的羅馬軍團,往往排列成正麵寬200米、縱深90米的龐大的、無堅不摧的軍陣。
在羅馬的軍事征服史上我們可以發現,軍陣的威力最主要是與地形、地勢的起伏、緩急密切相關。在東方,中國先秦時代盛極一時的車戰,就是適應中原地區的平坦、廣闊的地形而形成的軍事技術。在西方,馬其頓嚴密的步兵方陣與兩翼的重騎兵,在平坦的地勢上就好似排山倒海,足以摧垮任何對壘的敵人,這種壓倒一切的威勢,需要借助於平坦的作戰地形才能發揮到極致。但是一遇到起伏的地形,如山地,馬其頓方陣就沒法保持緊密的隊形,而一旦出現缺口,方陣就等於被破解了。
在公元前168年的皮得納戰役中,羅馬人就是這樣打敗馬其頓方陣的。羅馬人引誘馬其頓方陣進入山地,使之無法保持隊形,最終隻以100多人的傷亡代價,消滅馬其頓軍主力3萬餘人,馬其頓國王伯爾修戰敗被俘,馬其頓王國從此滅亡。戰爭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密集方陣一般隻能適用於平原地帶,到了複雜的地形上完全施展不開。
軍隊以密集的陣形出現在戰爭史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武器裝備所決定的。當投射兵器還不能發揮它的優勢的時候,密集陣形的重裝步兵就幾乎成為克敵製勝的惟一選擇。
大多數曆史學家均認為,當騎兵與弓箭結合得更為完美之時,往往密集的步兵方陣就陷入了滅頂之災。
在青銅時代,東西方的軍事技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秦的時代,中國遠遠超越了西方的軍事技術,開始運用強勁的弩作為遠距離的投射兵器,敵軍在接觸秦軍之前,先受到秦軍長距離箭雨的衝擊,而騎兵弓箭射程遠不及秦弩,這有效地抵消了騎兵對秦軍軍陣的騷擾,使秦軍在麵對騎兵時仍處於不敗之地。
由長矛、戟、鈹等長短兵器構成的立體的密集方陣,是構成秦軍衝擊力的主要部分,兩翼的騎兵、車兵則組成機動部隊,負責騷擾、牽製,一有機會就發起快速的衝鋒。在秦軍方陣的強大攻擊力麵前,任何與秦軍麵對麵的對決都將是一場災難,最好的辦法就隻有堅守高壘,借助地勢來緩解秦軍的攻擊。長平之戰最初遭遇秦軍,在名將廉頗率領下強悍的趙軍也隻得迅速後撤。
——摘自百度百科,做文章中可能出現的戰術輔助之用,以後還會用到的資料將慢慢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