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陣法被破(1 /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中國陸地麵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曆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中國西北邊陲;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著名景點有天山、高昌古城、吐魯番等。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1]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區。

麵積

166萬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

常住人口2523.22萬人(2019年)

別名

新疆自治區、新疆省、新疆、西域、安西

行政區類別

省級行政區

地區生產總值

13597.11億元(2019年)

更多

名稱由來

新疆古稱西域,西域一詞特指新疆地域範圍從古代一直延續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統治時期。

??????6張

新疆

清軍入關以前,所統轄的疆域僅限於中國東北地區。入關後,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它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複之後才最終確立的。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視統一全中國為己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國的控製區域不斷擴大和鞏固。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時,清政府的政令終於可以施行於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乾隆皇帝將最後由自己所確立的清政府統治的地區稱為新疆。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之後,將古稱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也稱為新疆。

新疆這個名稱,有另外一層意思。繼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複了新疆之後,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歸還了伊犁地區。於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於是以新疆為省名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即新疆自古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但因為是新從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複的失地,故以新疆定為省名,有“故土新歸”之意。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從口頭傳統上已經成為特指西域地區名詞“新疆”一詞正式成為特指中國西域地區的專用名詞,沿用至今。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有14個地、州、市,90個縣(市),其中34個為邊境縣(市)。

2016年1月18日,新疆哈密地區撤地設市宣布大會在哈密舉行,哈密地區撤銷地區建製設立地級市。

曆史沿革

先秦時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形製、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中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製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藝術的發展。

兩漢時期

中國古史中對於西域地理曆史的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同樣也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至西漢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發展。

西漢王朝征服西域之大業是從討伐匈奴開始的。匈奴是秦漢之際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活動的一個實力強盛的遊牧民族,初弱,後強盛。漢朝對北方地區,包括西域的統一管轄,結束了該地區長期以來諸遊牧部落不相統屬的分割局麵,為後來全國性的統一局麵形成創造了條件。

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係,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於漢。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幹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