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六十年,農業六月初七
長平東嶺大糧山防守的趙軍又一次迎來了秦軍的攻擊!
廉頗站在東嶺百裏石長城後邊的羊頭山高崗上,看著三隊秦兵數萬人在秦將指揮下,向大糧山防線展開攻擊。
廉頗對趙軍堅守胸有成竹,他估計這一波又一波攻擊又是向往常攻擊一樣,守軍一反擊,秦軍即退卻,果然不出所料,秦軍一接近,趙軍守將一聲梆子響,趙軍弓箭、擂木、滾石齊發,秦軍就向山下退去,拖走傷兵,順便收走趙軍發出的箭矢、擂木。
秦軍又開始對韓王山北的丹河東壁壘趙軍發起多點攻擊,估計約有十多隊共計三萬餘人,均被趙軍擊退。
廉頗曾在月前故意放開一個口子,讓秦軍突進來,本想殺個痛快,結果差點弄巧成拙,失了隘口,幸好及時把預備隊投進戰鬥,才堵住了口子,戰後清點戰損,二比一,殺了千餘秦兵,損了兩千多趙兵。
自此後,廉頗再不敢弄險,添了偵查斥候、增加了機動預備隊,當道下寨,穩紮穩守,多備箭矢、擂木、滾石。
東嶺後麵,就是長平關、故關,無險可據的一馬平川,就是趙都邯鄲。
秦軍退卻後,廉頗向西看著丹河中遊兩岸的平地,趙軍已退守山邊,秦軍臨河起寨,秦寨在丹河兩岸,丹河下遊中有小舟運糧行駛,秦寨後遠處是群峰蜿蜓的西嶺空倉嶺。
狼城是廉頗失守的第一道防線,西嶺是廉頗棄守的第二道防線,丹河是廉頗失守的第三道防線,共損將六員,折兵三萬餘。
廉頗又吃了虧,兵貴精不在多,而王齕率領的秦軍是又精又多,秦軍役兵與秦軍精銳步甲一樣善戰,趙軍步甲尚可與秦軍一搏,但上黨步甲就差了一些,更別提上黨役兵了,趙軍役兵尚不能列陣戰鬥,僅僅在據險防守時尚可用。
廉頗在兩年前奉趙王丹令,率五萬趙軍步甲接收長平,與長平郡守馮亭部上黨步甲五萬兵,合計十萬餘兵,在狼城阻擋秦軍。
狼城並無防卸牆寨,也是廉頗輕敵,倉促間,王齕率領的二十餘萬秦軍蜂湧而至,趙軍僅十餘萬精銳步甲迎戰,顯得兵少將寡,又兼王齕以萬餘秦騎突襲,趙軍屢戰屢敗,半年不到,折兵近兩萬,退守長平。
趙王丹後又增常山、太原、巨鹿各郡精銳步甲一萬入長平,在西嶺第二道防線布防,為擋住王齕,又折兵萬餘,可秦軍取候氏後北路沿秦川水東進、秦軍南路沁陽通丹河下遊,致長平兩翼受攻,廉頗隻得退到丹河東岸紮營守防。
秦軍沿漢水、渭水、河水、汾水、少水、沁水、丹河,各地軍資,河道相濟,運兵運糧,丹河下遊秦舟來去不絕。
廉頗軍恐被秦軍搶占東嶺,抱抄後路,丹河再難堅守,隻得調兵上東嶺,分兵後再失丹河東中遊與小東倉河下遊數個城邑,秦軍在河東紮二營。
東嶺是原趙晉舊界,有之前修備的防卸塔台、百裏石長城,廉頗軍總算站穩了腳跟,令秦軍寸步未進,殲滅秦軍萬餘,趙軍折損三千餘人。
廉頗趙軍中有邯鄲精銳步甲八萬,常山精銳步甲一萬,巨鹿精銳步甲一萬,太原精銳步甲一萬。
上黨馮亭部上黨精銳步甲五萬,在悉遣上黨百姓回鄉時,又在上黨郡的皮牢、伊是、端氏、翟澤、濩澤、軹道六縣共十七邑,征調上黨男壯十萬人,女壯五萬人,以縣、邑、亭為單位,主為勞役,急時男壯抽調兼備作戰。
上黨役軍,上黨女壯勞役同上黨男壯混編於內,六縣十七邑四十亭,亭以下設千、百、屯、什、伍,亭大小不一,大亭五六千役軍,小亭三五百役軍。
秦趙近三年上黨對戰,留在當地的百姓十之六七,且多為老殘、婦孺,糧田多荒蕪欠收,民常雜以糠葉草根度年荒。
秦又不願和,隻求速戰,戰不了。
趙又不願戰,隻求穩守,守不了。
秦趙三年消耗戰,秦趙皆民疲糧緊,秦國力雄厚,人戶三倍於趙,戰爭動員能力強,物資儲運又得水路之利,形勢大優於趙。
馮亭找到廉頗,計議催糧及逃兵之事。
馮亭說道:“糧食還可維持十五六天,按說三天前糧就應該到了,糧未按時到,輔軍中人心浮動,逃兵漸多,昨夜一亭長帶了半亭約兩千人向西夜遁而去,半年來上黨勞役已經逃軍萬餘人了。
大糧山搬沙袋冒糧可惑秦軍,可安趙軍心,但必竟不能吃啊。”
廉頗說道:“今新糧雖未收,但不至缺糧,我讓糧官趙蔥去邯鄲催糧。
逃兵之事,從役軍中抽四千人,每亭配一百人,由軍校帶領,協助亭長管理勞役,你看可否?”
馮亭說道:“我看行,隻是這校官需精挑細選,不要使役軍與勞役鬧出矛盾來,到時候更難處理。
這四千人能否從原上黨步甲中調撥,同鄉之人,可少生事端。”
廉頗說道:“行!馮大人去安排吧。”
廉頗令趙蔥回邯鄲催糧,限十日糧到,趙蔥接令後高興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