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隻知趙軍缺糧,卻不知趙國國庫已經無儲糧可供軍用,趙國百姓已經無糧可征,民間以野菜果腹,正在饑荒邊緣等待一個月後的秋收,趙國已經快崩潰了,秦不議和,諸國不援,趙軍必須攻守易勢。
廉頗召集將尉以上將領開會,布置防守要領。
農業六月初七日,
平原君趙勝令三千門客,分為三撥,一撥助趙禹往各地征鹽、鐵、木匠、鐵匠,一撥助趙質於邯鄲與卓、呂、白等各家商戶貿易軍需,趙勝自領一撥往長治令縣尉率部援涉縣。趙勝門客多俊傑奇才,名客身份貴重,各縣令、縣尉、鄉官、亭長自是重視,趙名相藺相如亦是出自趙勝門客。
農業六月初九日
趙國雲中、雁門、代郡的官員正在組織牛、馬、羊交付給南下者敢死者十萬餘人,其中得牛力運輸萬頭、胡騎五萬,步射五萬。自帶二十日口糧,多是帶牛羊活畜,又兼騎兼運。
趙倉為主將,轄斥候營三千胡騎。
趙由、趙至、趙同、夏忠、夏雲、夏不敗、夏又冷、久多、拓撥、西伯等十人為將,各以萬人為部,帶軍南下直奔長平,趙軍牛騎先發,趙軍步射居中,趙軍胡騎後發。
農業六月初八日
趙勝令長治郡兩月內禁出境,一應官民人等,可進不可出。
趙勝坐鎮涉縣,親督製備軍需,催促輸運,凡備軍需皆置於涉縣大道兩側棚中,綿延兩三裏。涉縣官員見如山物資,說道:“物多人力輸遠亦不可驟運往長平,負重則成疲師運征,安可得勝?”
趙勝叱之:“多備軍需,均應超備,多多益善,幹木削尖不得少於兩尺,不得少於三十萬支,幹木往民間購采木柴、門板、壁板製之,以鬆木為佳,若有濕潮木、新伐活木,我以涉縣之縣令、縣尉、鄉官、亭長百餘人頭,懸於大道旁,為趙北大軍壯行!”
趙勝督辦之下,所有軍需物資皆於趙北大軍至涉縣前到位,並都多於趙括所求。
趙北大軍於六月初至六月中旬期間,趙軍步射始至涉縣,之後牛騎又來,連綿不絕,沿途物資,牛架負荷,取走十之六七。
趙勝又令加備十萬枝七尺幹木削尖,收集大量幹草、麥杆、豆杆、藤蔓。
農業六月十日
趙王丹依趙括以重酬賜爵,征老壯兵員三萬餘,又在趙軍中親撥百餘請戰將尉校統領,交予趙括。
趙王丹說道:“諸將選兵,皆以青壯,獨馬服子選老壯,寡人不解。”
趙括說道:“兵事,亦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可選,地利可就,唯人心難伏。自古欲勝敢戰之兵多,而陷絕地敢死之兵少,因心顧家人,又欲經人世。唯有老壯,已曆經人世,家人已立,靜心候命等死而也,今以重酬入伍,家人寬裕,更無牽掛。又河北多壯士,誰肯甘心老死於床席?不如身歿於戰場搏名利於世。”
趙王丹說道:“今方知,寡人悔不早用馬服子為將。”
趙括說道:“兵者,死生存亡,勝敗憑人謀,亦憑天意。為將,不謀敗,難謀勝。今趙弱秦強,我起老壯,不唯謀勝,亦謀敗也。
老壯既出,較之青壯,戰不利則稍不傷國力,又示弱於秦軍,使其驕橫,利於戰事。
臣請大王以秋收需青壯為由,令廉頗於長平邯鄲精銳步甲軍中抽調年三十以下青壯五萬人,在月內返回邯鄲。
趙王丹說道:“趙有常山、太原、巨鹿亦可征壯士,不缺五萬邯鄲步甲。”
趙括說道:“若臣戰不利,秦必攻邯鄲,若遷延久戰,經年苦持,命在旦夕間,甲士焉知有大王?但必顧家人生死。所以請大王獨召邯鄲步甲青壯返回。”
趙王丹說道:“好吧,論兵,都是你有理。”
趙括說道:“臣已備下諸長平戰不利,善後再戰之謀,皆一一已叮囑邯鄲令趙質備之,臣若有失,大王以趙質為將,龐煖輔之,亦可苦持扭轉局勢。
趙質乃平陽君長子,曾與臣共守趙北多年,其謀深、性堅韌,又是公室,心如鐵石,可用為將。”
趙王丹說道:“廉頗善守。”
趙括說道:“名將者多百戰不殆、出自危局,而成名之後,又多皆欲勝取利,留名於世,惜身愛命,重利慕名,多不肯再居於危局之中,齊之田單、燕之樂毅、秦之白起,皆俠將也。”
趙王丹說道:“寡人今知,廉頗於長平避戰欲守之心思,不獨為趙謀,亦為其私謀。廉頗亦趙之俠將也。
寡人欲勝,亦不懼敗!馬服子若敗,寡人必用趙質為將。”
趙括說道:“大王放心,我雖不敢言必勝,但敢必不敗。秦雖強,趙亦不弱。”。
趙王丹又在常山、太原、巨鹿三郡以厚金賜爵幕勇士,得三萬人,由趙久統領,隨趙括出戰長平。
趙括令趙久部三萬人,人均一短刃,背一三尺鐵鍋,狀式烏龜王八,人皆戲稱王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