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進步之理(2 / 2)

其實此時此刻,張立新並不隻是簡單的講理。如講理遇到狡辯或者沒理狡三分,不把你當主角,便如那後世打算再網上說服對手一樣幼稚了。正是張立新不遠處一些假模假式做躍躍欲試狀的戰士,讓一些人明白了張立新可是以反賊自居的人物,絕非什麼好欺負的“外地秀才”

見到一些人的氣勢已經連辯帶嚇的打壓下去了。張立新的宣教當然也轉移了方向,總結道:“田主們之所以讓我們用這麼破爛的農具,假裝不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功的道理,就是因為可以利用租債雜役攤派等各種名目不用費心費力的就能獲得好處的緣故。我聽聞在南方一些幾百人上千人織布的工坊並不是所有都使用最先進的紡車,據說如果使用那樣的紡車,很多人的生計都會沒有了。我不知道:他們想過沒有想過輪班工作,每天隻一班三個時辰的方法來讓更多的人有飯吃。這就是為什麼隻要我們華夏後輩還以勤勞自居不思改變,遲早會被那些稍稍開化,懂得一些‘奇技巧淫’的西洋蠻夷視為蠻夷的結果。。。”

隨後,張立新同之前曾經打過交道的一些當地百姓互動公開交談,揭開了哪怕在這天下治政往往並不算太差的天子腳下,也有從鄉間到廟堂的諸多弊端。

“之前還有人問:如果天下間不納農稅,靠什麼養兵抵禦外寇?其實本人小的時候騎著竹馬玩兒的時候就有個疑問:遼東的東虜還有過去的蒙元、前金、遼國、匈奴興盛的時候沒有千萬戶百姓、、沒有全天下數百萬頃的田土:他們靠什麼養兵?他們的兵能年年月月訓練嗎?為什麼長城以外的窮鄉避壤之地,隻要有個二三十萬戶百萬口人、一州府之地的戶口,還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北狄天家而不是各自為政,就能與我們整個華夏分庭抗禮,勝多而敗少?後來我去登州從軍之後就明白了:正因為我們華夏百姓繳納的稅賦太多,供養的兵馬比長城以外從幼兒到老婦喝羊奶的嘴還多,才導致很多蛀蟲碩鼠們可以放心大膽的浪費、漫不經心的胡作非為。把可以供養百萬、二百萬戚少保一般精兵的錢糧吃成二三十萬甚至更少勉強還算湊合、倚重粗製濫造的火器而稍有訓練的庸兵,再配上一堆庸將,才導致我們麵對區區頂天不過十萬戶人家的東虜都連番打敗---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似乎我們現在的華夏從來沒有人感覺到:依多為勝而不是依靠全訓優勢和本應更精良的裝備以少勝多是一種恥辱。。。”。

“我聽到有人私下裏非議說:我們也不過是想改朝換代當皇親國戚罷了。那這些人,可是想錯了:如果僅僅是那樣,現在我開始講述不納糧、最終也不納不合理的租債的道理,不是給以後的自己找麻煩?如果那樣,今後又有多少魚肉天下的爪牙呢?”

對於革新天下之後的一些事情的部分詳細構畫,此時的張立新也直言不諱的講了出來:“革新天下之後,將有至少基本政策:第一,耕者有其田、按照全天下田土的多寡好壞全麵的均田。第二:免除一切官府徭役租稅;第三:凡民間債務,涉及農戶而不是商人之間的。不論多久,永不可超過一翻。第四,鹽鐵不超過現家,以鹽鐵和海內外官營商貿獲利供養保衛國家的軍隊,世兵和征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