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加強連”(1 / 2)

為了不聲勢過大導致打草驚蛇,張立新僅僅隻是在以聖賢村影響力為核心靠近山區一帶的四個村做為這種工作的試點。畢竟自己打算建立的僅僅是“遊擊根據地”可不是成片的控製區。

同之前的想象不同,在沒有大規模戰爭死傷風險的情況下,在那種十分貧困的地方隻要糧餉能夠保證、信用也能夠保證,多數人還是願意“當兵吃糧”的。不僅僅是如此:避免平日裏農活的勞累,也是舊時人們打算從軍的重要動力。

不過三四天的時間,因為“吃大戶”加上之前在河間府的一些所得,相對於所需要的人暫時並不缺乏錢糧的張立新很快就在四個村莊內拉起了近三百名青壯組成的隊伍。集中起來簡單初訓的時候,這些人看起來也是“聽話”的。當然集合站隊的時候往往要多花費不少時間,有過從軍經曆的張立新並不以為意。前世自己小時候在小學校園的時候也不是沒有這樣的經曆,超過五十人以上、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當隊伍進行的初訓稍稍有些勞累,紀律稍稍有些嚴苛,很多人都有些適應不了了,紛紛怨聲載道起來。對此,張立新早有預料,早就準備了人手負責“甄別”那些在最初的紀律訓練還有吃飯的時候喜歡閑言碎語、明顯不太沉得住氣的人,至少剔除了其中近半人。

“這地方雖說也算是山區,可兵源水平恐怕遠訓登州一帶啊?”王巍有些無奈的歎道。

對於經過簡單初訓的人,李義也並不完全放心:“剩下這一半我看也未必是可靠的,到了戰場上我擔心比我們之前河間那些來的新人還遠有不如。。。”

回憶起之前那一場依舊讓張立新感覺到頗有經驗教訓的同忠順營騎兵的交鋒,張立新也若有所思:讓新兵直麵冷兵器近戰肉搏,還是麵對騎兵作戰這種考驗太過巨大的作戰方式,沒有任何車盾掩護是及其冒險的事。讓其從事修築工事或散兵坑、操作投石機過程中一些單純需要人力而不需要太高技巧的工作才是最合適的。其中在管訓中最初表現比較積極而且遵守紀律的人,輔助操作火器;經過戰場考驗表現突出的人才可以配合自己身邊可靠一些人手必要時承擔一線肉搏防線的重任,這或許才是正確的選擇?

就這樣:張立新隻從新募集的人當中挑選出近三十名在最初幾天的訓練和紀律生活中表現比較積極而且踏實的人編入“新生營”,讓整個新生連的人數超過百人達到一百零五人。整個隊伍也重新進行了整編,形成四個分隊,分別由張立新、王巍、李義、程海四名領導層直接負責。每個分隊軍官之外二十五名戰士,十名“一等兵”有必要的時候臨陣肉搏抵擋敵人的重任。三個投射組,每個投射組五人。裝備投石機或火炮,由張立新等軍官親自負責指揮。

其實張立新不是不想再擴充一下隊伍,頂著“營”的名頭實際上連一個連的人數也沒有,實際上僅僅相當於一個擁有四個分隊的超級加強排而已。但對兵事稍通一二的張立新明白:就現在隊伍的條件來說,能夠承擔自己所主導方式下作戰重任的人實在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