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1 / 3)

石溪鎮轄製的牲口江衙門是石大人的地盤,兩家雖然都是學令衙門,同一檔次上的機構,牲口江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按照清廷駐地方衙門的偏見和規矩,必須附屬於石溪鎮。別看石大人也是學令大人,他得聽從於齊大人的指揮呢。

石大人姓石,族姓有些雜,漢人和多民族雜聚生出來的後裔。名字叫做石邦德,已經五十多歲了,將近花甲之年的年紀了。頭發雖然還黑黝黝的,胡子卻已經很長了。

石大人喜歡抽煙,旱煙為主,鴉片也抽,常常捏著一根大煙杆踱步在牲口江衙門的場壩裏自顧自的走著抽煙。

他的衙門口站著兩個家丁守衛,內院每一處的大門口也站著兩個家丁守衛,石大人一共有三十六道大門,前門,後門……,此外還有兩隊十三人一隊的衙役駐守在衙門衙役房裏,石大人審案的時候,兩隊衙役就會在審案的大堂站成為兩排,捏著煞棒,大聲的吼著,升堂……威武……。石大人在案幾前麵坐了,開始審案,辦事。

牲口江衙門管理著十幾個地方的吏治……土司也在其管理範圍之內。

石大人是屬於老虎性一類的人,德性凶殘,暴力傾向,在牲口江衙門當大人魚肉土司,百姓已經有很多年了。

石大人的結局當然可以看到,愚弄土司的時候多瀟灑啊,不是亂抓亂打就是亂整亂治,大家恨透他了。

石大人的同僚是齊學令,齊學令如何對付少數民族土司,石大人會不知道套路。

石大人多次和齊學令喝酒的時候,暗中表示要沿著盤剝之路走下去。中國幾千年來的曆史,哪一朝,哪一代不是盤剝,欺壓老百姓的曆史。

白蓮教起義軍過路的時候,張部,劉部,齊部,派了一萬多人來來攻打牲口江衙門,人馬在石溪鎮和牲口江幾個地方迂回,把地方衙門盤空算盡,洗劫一空。

土司不知道情況,也躲進了山洞裏才躲過一劫。

白蓮教把各個衙門搞得雞飛狗跳。戰鬥持續了一天,從半夜時候開始一直行軍到傍晚,最後在地窖洞那一個流水落差較大的地點暫時的駐紮過夜。

石大人的探子來報,哈巴山的土司造反了,石大人氣不打一處出,他知道土司人多勢眾,要教訓這一幫土司,必須帶夠人手,集中調集了幾千人,扛的扛刀,運的運炮,打算奔赴牲口江,一舉平息土司造反,哪裏知道遇上了白蓮教的大隊伍,被一場埋伏戰消滅得一幹二淨,不但沒有平息土司造反,相反丟了身家性命。

牲口江衙門沒有人當學令了,變成為了空城。

當是時,石大人也知道死定了,遇到了這麼多農民軍。

石大人遇到的是張部隊伍的指揮使張判官,是個英雄,這點不得不承認,張判官有遠見卓識,這點也不得不承認。他早年是北方一處官府的奴才,搖身一變投降了白蓮教,當了白蓮教的領袖。投降後隨教四處活動,到過許多地方,見過很多人。

石大人坐在二人抬的轎子上抽著江南牌大雪茄煙,煙霧繚繞,中指微微翹著。天氣有點兒熱,邊上幾名隨從給他用扇子扇著風。

石大人非常喜歡抽煙,什麼煙都抽過,雪茄煙,皮兒煙,包括鴉片煙。現在要去打仗也沒有忘掉煙。轎子上放著兩捆價廉物美的石溪牌皮兒煙。

石大人的隊伍到了落馬山時,遇到了白蓮教的伏擊隊,白蓮教首先開炮,炸彈在官差中轟然炸了,石大人趕忙排兵布陣,迎敵。

兩方交戰了幾個時辰,戰鬥打得異常猛烈,幾個時辰就把石大人全軍消滅了。

石大人在敢死隊衝鋒陷陣的時候,陣亡了,身中數箭。

農民軍把石大人捆綁起來拖到了斷頭台的時候石大人已經咽氣了。丁壯馱著石大人的屍骨給張判官做甄別。

張判官當時一身戎裝,站在高地上笑嗬嗬的說,又打死一個頭頭,回頭給大家邀功請賞去。

石大人的牲口江衙門就這樣被消滅了。

石大人是如何起家的呢。

石大人的高祖母劉喇叭,按照農村人的稱呼也叫做老天天,為了避難,帶著她的幾個兒女爬山涉水從涼州不辭辛苦趕到石溪來處理事情。事情無著落,沒有盤纏回去,就在當地居住了。

據說事情是這樣的,石溪衙門當學令的長官老家原先居住在涼州,科考後分到石溪來當學令,石溪是個大鎮,河水經常泛濫,學令幾次征調農民修水渠,水渠的規模太大,征來的農民不夠用,學令於是回老家去征調鄉鄰來幫助修水渠。高祖父在應征行列,人到石溪後,負責中板底營盤腳開山采石的工作,點炸藥時人沒有及時撤退,被活埋於地下,人死後,學令派人去涼州報信,高祖母拖兒帶女來了石溪鎮料理後事。高祖母嫁到涼州去時是石溪鎮平遠鄉劉家的姑娘,石溪和平遠地界相連,曆史上很多次劃分地界都是石溪的地盤,後來地方大了才分割出去。平遠鄉原先叫做下板底鄉場,是互市搞交易的地方。高祖母來了後沒有再回去。

石溪鎮,原屬高原府的第五區。高祖母先是住在老家的親戚家,劉姓人是老天天的本家,劉家香火冷淡,加上年成不好,不願意接待他們,僅僅在平原鄉居住了幾年,沒有置半畝地,租借劉家的來種,每年交一定的地租。大家生活過得艱難極了,居住在平遠鄉,劉家嫌棄他們,常常借故整他們,隻得另尋它法。好心的一些劉姓長輩給高祖母說,不遠處的板底營盤腳還沒有人戶住,高祖父是死在那裏的,不去那裏居住去哪裏。土司地主幾次墾荒都沒有拿下這個好地方,建議他們母子幾人搬到這裏來住。擇良辰吉日高祖母搬到了中板底來,開發了今天的石家營盤,當時居住在石家營盤的秦姓人已經搬走了,剩下幾間草房,沒有人料理,住進第一間草房去的時候,主簿來打招呼,這是秦姓人家的房子,你們不能住,人家走的時候給大人打過招呼……。邊上有幾間是老石姓人的房子,估計搬到遠處的大地方去了,你們可以住在裏麵,於是奶奶住進了石家營盤。因為戰爭的緣故,營盤腳荒無人煙,沒有過多開發,僅僅一條毛毛路通往大地方,草木覆蓋,山賊出沒,草長鶯飛,偏僻極了。

上麵所說的一樣,當時的石家營盤荒無人煙,居住的人口已經搬家去大地方了,地理環境卻很好,讓人喜歡。一條大河從山腳流過,流去很遠。一條小溪山間流淌,聲音悅耳,很多地方都有趵突泉。人們不為吃水犯愁。附近幾座山,沒有人家戶居住。加上壩子肥沃,山地寬廣,大家決定住下來。

按照慣例,要守住一座山,一個地方,要建一座碉堡防守。沒有過幾天,高祖母帶人開采石頭在山腰蓋起了一座雕堡。母子幾人在周圍挖了一片空地,供將來起房蓋屋用,閑暇時餘,營盤腳撒了幾坡蕎麥,幾片蔬菜。石家營盤土地肥沃,蕎麥的長勢很好。剛來營盤腳安家,第一年種的莊稼,大家不敢吃,人生地不熟,加上山的性質有些野,是地道的風化石地貌地質,怕種出來的東西有毒。打成包裝在碉堡裏,堆去很寬的麵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