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楔子
石溪鎮煮酒莊有一個說評書的老頭兒,人稱老冉公。老頭兒已經一百二十歲了,頭上白發蒼蒼,嘴上胡子拉碴,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老頭兒唱評書,吹牛皮,譜聊齋語言流利,毫不含糊,字字句句,鏗鏘有力。老頭兒身體健朗,沒有歸園田居,過老年生活,每天仍然在酒莊裏給客人拉二胡曲,講故事賺些零花錢添補家幫……。
他的穿著打扮依然是老長袍衫。時代的變更沒有改變老人的喜好。
石溪鎮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歡來聽老人講故事,唱評書。老冉公常常給大家講黃巢起義,宋江上梁山,朱元璋當皇帝,洪秀全造反等等故事,繪聲繪色。大家聽了能夠倒背如流,簡直比童話還爛熟於心。
也不知道每一個故事是老冉公瞎編的還是確有其事,總之很傳奇。這一天,老冉公剛坐在酒莊的戲台上拉二胡,看見一個穿著小學生校服的男娃娃從堂下走過去,老冉公斜著睥睨了一下小孩子,思襯道,誰家的孩子呢,許是來尋找父母的,由它去吧。老頭兒沒有和小孩子打招呼,自顧自的拉二胡,小孩倒是走到他的身邊來了。
老冉公問孩子,你為什麼還沒有去讀書,今天是星期六嗎……。
小孩回答說,你猜猜今天星期幾。
老冉公說,今天真的是星期六嗎,如果不是星期六,你混在我這兒聽我拉二胡耽誤了學習,你的家長來找麻煩我可不負責。
小孩子說,你不是知道天文地理嗎,怎麼連今天是星期幾都不知道。
老冉公掐指一算,回答說,我知道農曆,不懂公曆呀。
小孩子說,你真是一個文盲,今天確實是周末時間,我來聽你拉會兒二胡,講個故事,你的故事多,你快開場吧。
老冉公想了想,嚴肅的說,你是小孩子,我給講一個造過反的人卻得到了善終的故事。
小孩子說,什麼故事。還是黃巢起義和洪秀全造反的故事傳奇嗎。
老冉公說,不是,這個故事是我壓箱底的故事,沒有給別人講述過,我講述給你聽可以嗎。
小孩子問,你壓箱底的故事有多少,說來聽聽吧。
老冉公說,這個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主人翁的結局比黃巢起義,洪秀全造反,宋江上梁山結局完美,你聽著我慢慢給你述說。
老冉公邊拉二胡邊講故事。二胡獨奏,聲音悠揚的在梁上飛。
老冉公說,說一個故事,講一段傳奇,要先從農民起義說起……。
人間有一處美麗的地方,不但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還是南方的不夜城,這個地方說遠就遠,遠在天邊,遠在許多人看不見,到不了的地方,把它當做理想,稱之為遠方,一點兒也不奇怪。這個地方,說近也近,隻要你想到達,一天的時間不到,騎馬在高原山區走幾段路,過幾條河,翻幾座山,就到了。它在三個省的交叉線上,麵積大,山多,地廣,壩子寬敞,河流還比其它的地方湍急,自古以來,就是英雄好漢騎馬射箭,放牛,放羊,牧馬,打秋,逞強好勝的好地方。被稱之為遠方的邊鎮,高原上的不夜城。它由石溪鎮,邊鎮,高原,涼州……等多個地方組成,石溪鎮是文化發源地,邊鎮則是邊區最為繁華的地方……。
傳說邊鎮大偏坡大山包上有一個叫做關東山的放羊人經常在上麵唱歌,有人記錄了下來:清清一條江,灼灼耀其華,纖纖著玉手,姣姣如明月……一夢千年,癡心絕對,白露高飛,蒹葭蒼蒼。
在當時,能唱出這樣悠美的歌的人真是不多。邊鎮地區混亂不堪的場麵造成了文化荒現象。
邊鎮地區的大勢和封建社會的曆史循環演化一個道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地方豪強占山為王,割地為疆,稱王稱霸,至今為止,沒有一個有能力的人收拾局麵,導致邊鎮地方如今仍然四分五裂,且說這個勢力範圍就分五六部,幾乎一個民族就是一部力量,它們稱之為土司,還要外加漢人的地主,團練,山賊,邊鎮的地方情況簡直混亂不堪極了。
四月望日,天氣晴朗,沒有一片陰雲,關東山攆著到玉溪溝放牧,剛到山坡上,狂風驟起,吹沙入眼,隻見一條大青蛇,從山梁上飛似滑下來,把草叢劃出一條痕跡。關東山被嚇了一跳,在附近砍柴的關丙申遇見,趕來救關東山,不一會兒,蛇不見,消失無終,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壞卻房屋無數,關東山好不容易才把羊攆回家來,據說那一天,很多地方發生地震,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清朝的嘉慶登基當皇帝之後,清朝開始動蕩不安,江山風雨飄搖,地方動蕩不安,混亂不堪。先是爆發波瀾壯闊的白蓮教大起義,勢力範圍發展到安徽,陝西,湖北,河北,浙江,四川……等省份,嚴重的打擊清王朝腐朽的專製統治,以及封建主義勢力,清王朝由全盛時代開始衰退,而後地方豪強並起,占山為王割地為疆,高原府地界霎時出現了幾支農民起義軍,打著:有田大家種,有飯大家吃,不交錢不納糧,免徭役,平等,自由等口號嚴重打擊官府的腐朽統治勢力,為新社會的開創再次注入新的活力,白蓮教起義失敗之後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場麵又春雷湧動起來了。
2
分界河畔的土地肥沃,泥土主要是黑壤多,種麥子,麥子長勢喜人,種玉米,玉米比其它地方的個兒大……。曆來是幾個鎮的梁山英雄好漢必爭之地。自從白蓮教起義以後,地方陷入了混亂不堪的局麵,許多反賊自立為王,占山為王,割地為疆。分界河的漢陽寨李莊莊戶被白蓮教洗劫一空,人丁五減三,許多李姓人不願坐以待斃,守在李莊裏等死,逃離家鄉,去外麵討口去了。
分界河漢陽寨李莊莊戶人家李三魁家底殷實,家裏有三間大草房,一間廂房,供子女讀書習字,作息用,一間屋子是牲口房,用來圈養牛馬豬羊,一間正房,正房,客廳,廚房,李三魁父夫妻的臥室連在一塊兒,統稱正房。
李三魁四體不勤,人一勞動總出汗,還是在家前屋後開辟了不少的土地,自留地,地裏種著玉米,土豆,瓜果,蔬菜。
夏天到了,李三魁家總能夠吃到新鮮的蔬菜,秋天到了,李三魁家總能夠吃到玉米,土豆,此外,李三魁還買了一頭牛來喂養,牛雖然沒有犁地的功能,卻非常的肥壯。李三魁家的牛為什麼沒有犁地功能,原因在於李三魁從來沒有教過牛拉地,喂的是閑牛,買牛賣馬的販子見了,很喜歡來和他家做買賣,買賣牛馬。
太陽不湊巧,打西邊出來的事情……白蓮教起義,把李三魁家平平靜靜的生活打亂,先是李三魁的媳婦生病,鎮上沒有藥醫,全部是農民起義軍,老百姓甚至沒有人敢走出家門半步,害怕遇到農民軍被打死,見閻王。
李三魁的媳婦在一個陽光明媚的秋天離世。剩下李三魁帶著一個獨生女兒過生活。
李莊在白蓮教未起義之前,做了許多臭名昭著的事情,白蓮教起義成功了,許多李姓人被劃入黑名單,列入抓捕的行列。
一瞬間,李莊人口銳減。
李三魁收拾了家當,變賣了財產,帶著女兒逃出了李莊。
離開的那一天,女兒李無雙對李三魁說,老爹,咱們要去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回來。
李三魁說,逃難去,李莊已經被起義軍打下來,留下在莊裏等於送死,咱帶你去逃難。
李無雙說,為什麼起義軍要懲治李莊。
李三魁說,李莊全部是漢奸,許多綠林好漢都吃過李莊的虧,能不記恨李莊嗎。
李三魁鎖了門,背著包袱,拉著小李無雙的手離開家鄉。孤孤單單的倆個人,走在一條沒有盡頭的石板路上煞是淒慘,背影漸行漸遠,不知道去往什麼地方。
天黑了,傍晚時分,四野無人,靜悄悄的,野鳥幽幽的在山穀裏鳴叫。把夜晚襯托寂靜了又寂靜。
開始的幾個月,倆父女身上有銀子,生活過法滋潤,從這個地方飄到那個地方,從那個地方又飄到這個地方,過法確實瀟灑,錢花光之後,落魄了,靠當義工維持生計。
李三魁帶著獨生女兒浪跡天涯,走村串寨,尋找活計,給人家當長工,短工……換取銀兩,養家糊口。
李三魁身長九尺,和顏悅色,方臉大耳,胖子身材,喜歡穿長衫,行動蹣跚不利索,有時候,像牛犁地的樣子,慢悠悠,慢悠悠,人甩它一鞭子,方才快走幾步路,然後又慢了下去。遇到急事的時候,李三魁走路的樣子就是這個樣兒,像滾軲轆……。
李無雙的母親在陰陽教反賊洗劫漢陽寨李莊的時候已經病逝了。葬在李家屋子後麵的大山包裏。當時,李無雙僅僅七八歲的樣子。
李無雙經曆過親人離世,逃難的生活,對美好的生活存在著向往之情。從小就立下了大誌向,要做一個敢作敢當,行俠仗義的女英雄。
李三魁帶著女兒最遠去過高原府,涼州府,等地方,見識不算小。
李三魁除了給地主家當長年或者短工,生活有困難的時候,常常端著碗挨家挨戶的乞討。
大街小巷兩旁的人戶,看到李三魁帶著女兒來乞討,善良的人往往會遞一兩枚五銖錢到三魁碗裏,摳門的直接走開,懶得搭理。
有一次,李三魁給一家人戶謀農活兒幹,李三魁對主人家說,主人家,你家有活兒幹沒有,咱家姑娘小,沒有飯給她吃,加上家裏沒有一畝土地,被農民軍沒收了,收不上糧食來,咱給你幹活兒,給咱父女倆一頓飯吃可以嗎。
主人家聽了戲謔說,一個大男人,帶著一個小女孩招搖撞騙,究竟要幹什麼。大山裏,那麼多空著的毛坡,一把火燒成灰,買把鋤頭開墾出來,撒些麥子,來年就有吃的糧食了。
李三魁回答說,咱的大腿常常發炎,不能幹農活兒,還有,李三魁有一個懶習慣,遇到勞動筋骨不由自主的發軟,挑擔肩膀疼,馱背篼經脈血不通。在家裏也隻能做一些輕鬆的農活兒,比如種果樹,栽白菜,放牛之類,李三魁從來沒有幹過重活兒。李三魁自嘲說不是咱想過成為這個窮兮兮的樣子,命裏不如人呀。
主人家反駁,力氣是一個怪,今天用了明天還在,你怕使力氣,怎麼活下去呀。咱家地裏還有一畝三分地的麥子沒有收割,你來打短工,幫忙收割完,給你五個五銖錢作為報酬,此外,供一頓晚飯,可以嗎。
李三魁說,可以。
李三魁找活兒幹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嘲諷的場麵,比如去劉家村,前腳剛進村,就有人指桑罵槐,嘲笑李三魁,陳勝又要起義啦,這個不幹正事的家夥,那兒來的呀,李忠賢明明知道是在罵自己懶惰,沒有回應。
從別人口中得知,漢陽寨楊家灣的風俗不一樣,女人有資格為自己的親人請願,謀事情做。李三魁抱著試試的態度去了漢陽寨,誰料還是被罵了個狗血噴頭,被楊家人指著鼻子罵道,楊家和李家什麼關係,你忘記啦,要不要重新給你盤一段隋朝和唐朝的事情,想來漢陽寨的鐵莊戶打工,門兒都沒有。狗啃剩下的骨頭也不給你。
李三魁靠乞討為生,可憐的李三魁,中年死了媳婦,家裏沒有兒子,媳婦死前生了一個姑娘,就是李無雙。李三魁含辛茹苦帶著李無雙混跡謀生,浪跡天涯。
楊家莊沒有被戰亂波及,鄉村安定,是一個好地方。
李三魁從小知道楊家人的伎倆,熟悉其底性,李家祖傳的認識裏楊家不如人,不如李家優秀,楊家是外番人,屬性軟弱,根本惹不起李姓人,不如在楊莊混跡下去,暫時避一避農民軍掀起來的反李風波,選擇在楊莊混跡謀生,至少不會吃什麼虧。
有一天,李三魁勞動歸來,坐在楊員外家大門口給李無雙講述楊家人的故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楊姓人當家做主坐江山的朝代,男人說話不能算數,隻有女人有權利管理一切。男人做什麼事情,需要女人與女人協商之後才能做,女人不同意的事情,男人別想做,包括餓死也不準做。
李無雙問,真有這樣的朝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