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 案例三:劉君(錄自《裘吉生臨證醫案》濕溫案一)(1 / 1)

初診:濕溫初起,形寒身不大熱,肢重骨酸,胸悶脘滿,用芳淡法。

淡豆豉一錢半薄荷一錢大力子二錢冬瓜子三錢絲瓜絡一錢半淡竹茹三錢。

蒿梗一錢半米仁四錢生打廣鬱金一錢半。

二劑。

二診:濕溫諸症,得治已瘥,再守前方加減。

淡豆豉二錢薄荷一錢大力子一錢半焦山梔三錢連翹三錢生打廣鬱金一錢半。

川樸一錢桑葉一錢半陳皮一錢淡竹茹三錢。

二劑。

辨證論治分析:本案例有惡寒發熱,全身骨酸,可以確定其為外感病。但是為什麼會認定這是外感病中的濕溫證呢?這是因為其證狀具有濕的特點。我們知道濕性粘滯,而該病例的證狀正是具有這些特點:一,身熱不高,體溫在38℃左右,被粘住一樣,竄不上去。二,四肢沉重,這是濕邪在四肢的證狀表現。三,胸脘痞滿,這是濕氣彌漫胸脘,濕性粘滯,氣機不利所致。

初診治療以驅逐邪氣為,用的是辛涼疏風、芳香淡滲之法。處方中淡豆豉、薄荷、大力子、青蒿梗四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為君藥。冬瓜子、淡竹茹、米仁清肺健脾,淡滲化濕為臣藥。再以鬱金芳香利氣化濕去胸脘痞滿,絲瓜絡清熱利濕通絡治肢重骨酸為佐藥。全方的組成重點,一在疏散外風,一在淡滲利濕。其疏風隻用辛涼輕劑,不用發汗重劑;其利濕,隻用芳香淡滲,不用攻逐重劑。這是治療濕溫初起,濕和溫互相膠結,彌漫全身時,選擇將風、濕和熱互相分離的治療方案。正如清朝名醫葉天士所說:“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迅速取得熱退病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