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脈浮數,惡寒發熱,頭痛時暈,口渴咽幹,咳嗆少痰,屬秋燥,宜清解。
桑葉一錢半薄荷一錢連翹三錢焦山梔三錢花粉三錢枯芩一錢半絲瓜絡一錢半。
浙貝三錢光杏仁三錢明天麻一錢半。
一劑。
二診:惡寒發熱頭痛咽幹得治已瘥,尚有咳嗽痰不多,續進宣肺安嗽劑。
桑葉一錢半薄荷一錢連翹三錢焦山梔三錢枯芩一錢半花粉三錢浙貝三錢。
光杏仁三錢瓜蔞殼一錢半枇杷葉三錢。
二劑。
辨證論治分析:本案例有惡寒發熱、頭痛時暈、脈浮數等證。惡寒發熱是外感病的特征性發熱證狀,頭痛時暈為風邪在頭,脈浮主表證,脈數為有熱。綜合脈證考慮,其屬於外感熱病是無疑的了。
根據兼見的證狀:口渴、咽幹、咳嗆少痰(且其時在秋天),可以斷定,這是秋燥病。秋燥病以幹燥的證狀比較明顯,患者口渴、咽幹、咳嗆少痰,其津液缺乏的證狀明顯,病屬秋燥無疑。
秋燥新感,正氣不虛,治療以驅邪為主,法以辛涼解表、清熱潤燥生津。處方中桑葉、薄荷、連翹、浙貝等都具有辛涼解表功能,為君藥。這些藥發汗力不強,所謂輕宣肺氣,不會對肺家津液造成損害。連翹、黃芩、焦山梔清熱,花粉養陰生津,這些藥屬清熱潤燥生津方麵,屬臣藥。浙貝、杏仁肅降肺氣,止咳化痰,絲瓜絡涼血通絡,天麻止頭痛頭暈,屬佐藥。
二診時,表證已解,所以去絲瓜絡之通絡,頭不痛,所以去天麻。另加瓜蔞皮、枇杷葉增加肅肺化痰止咳力量。二診時,表證已解,所以不去辛涼解表藥,是因為這些藥都有宣發肺氣功能,它們與肅降肺氣藥杏仁、蔞皮、杷葉一道,一宣一肅配合,升降肺氣,是止咳化痰的組合,再加上清熱生津藥物連翹、山梔、黃芩、花粉等,是治秋燥表解後之咳嗽的佳良組合。
以上四個案例,屬於中醫的外感病。外感病的證狀有共同的特征:一,發熱必兼見惡寒。二,脈象以浮為主。兼見的證狀則因病種的不同而有異:如風溫病,脈兼數,咳嗽有痰,骨骼酸痛;濕溫病則發熱不高,四肢沉重,胸脘痞滿;秋燥病則兼見口渴、咽幹、咳嗆少痰。如果是表裏同病的,必兼見髒腑證狀,如案例二,外感而濕熱內蘊,新邪引動胃中濕熱,有嘔吐頻仍證狀。
對證狀分析的過程就是辨證的過程。中醫師如果在臨床上看到病人有惡寒發熱的證狀,或見有浮脈,就可以初步斷定這是個外感病病人。再根據兼見的證狀和結合時令(春季多風、夏季多熱、長夏多濕、秋季多燥、冬季多寒)就可以作出診斷了。如果有髒腑證狀,那就是表裏同病了。那還要根據表現的證狀以確定是何髒腑。
治法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外感病為新病,正氣未虛,所以驅邪是總的原則,治法以解表為主,不同的病種根據兼證的不同而臣佐以不同的治法。如風溫之疏風清熱解表,濕溫之芳香淡滲解表,秋燥之清熱潤燥解表等等。如果表裏同病,則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或先解表、後治裏,或表裏同治,而靈活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