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1935年6月21日。
頭眩,胸悶不舒,肢末欠溫,苔白,脈濡小,中陽不布,濕濁凝聚,姑以苓桂術甘合半夏白術天麻法出入。
生白術一錢半製半夏一錢半煨天麻八分茯苓神各三錢炙遠誌一錢薄橘紅一錢廣鬱金一錢半桂枝二分炒大白芍一錢佩蘭梗一錢半佛手花一錢荷葉邊一圈。
辨證論治分析:本案例是因濕濁而致頭眩。
苔白主有濕,濡脈亦主有濕。濕濁痰飲阻滯中焦,仿礙氣機升降出入,中陽不能四布,故肢末欠溫;胸陽不能舒展,故胸悶不舒;清陽不升,頭腦不得溫養,故見頭眩之證狀。綜合脈證,此乃是濕濁痰飲而致頭弦。
頭眩之證還常常見於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證。這兩種頭眩是可以辨別的,肝陽或肝風的頭眩,一般兼見頭脹痛;痰濕頭眩,可見頭重或如裹,多不痛。就脈象來說,肝陽或肝風頭眩,脈必見弦脈,或弦數,或弦細;痰濕者,脈多為濡脈。就舌象來說,肝陽或肝風舌質多為紅色或絳色,舌苔薄(兼痰者亦見厚膩);痰濕頭眩者,舌質多淡紅或淡白,舌苔則白或白膩。所以,對於頭眩之屬痰濕或肝陽或肝風,臨床上是可以辨別出來的。
痰濕頭眩的治法當然以驅除痰飲濕濁為主,方中茯苓、桂枝、白術為治痰飲的名方苓桂術甘湯中的主藥,對胸脘部痰飲積聚有很好的療效。半夏、白術、茯苓、天麻、陳皮是半夏白術天麻湯的主藥,其方意是以清利濕濁為主,兼以平肝止頭眩,以上的藥為方中的君藥。天麻、白芍平肝止頭眩,荷葉升清降濁,助上藥止頭眩,為方中的臣藥。桂枝配白芍,有小建中湯的意思,是健脾以化濕濁。鬱金、佩蘭、佛手花芳香行氣化濕濁,遠誌化痰開竅,治胸悶不舒,以上為佐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