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節 案例十七:姚某某(錄自《程門雪醫案》不寐案一)(1 / 1)

初診1955年2月3日。

不寐胸悶,心悸不安,時噫,納食不香,苔薄脈濡。和胃安中法治之。

製半夏二錢北秫米二錢(包煎)炙遠誌一錢雲茯苓三錢陳廣皮一錢半春砂殼八分紫蘇梗一錢半白蔻殼八分佛手柑一錢半炒穀麥芽各三錢。

二診:不寐、胸悶、心悸較見輕減。仍從原法出入,續進以治。

製半夏二錢北秫米三錢(包煎)炙遠誌一錢雲茯苓三錢煆瓦楞四錢陳廣皮一錢半生薏苡仁四錢紫蘇梗一錢半白蔻殼八分佛手柑一錢半炒穀麥芽各三錢白杏仁三錢。

三診:不寐、心悸,胸悶、時噫均已見安,仍從原方加減治之。

製半夏一錢半北秫米三錢(包煎)炙遠誌一錢炒棗仁三錢雲茯苓三錢白杏仁三錢生薏苡仁四錢白蔻殼八分佛手花八分瓜蔞皮三錢枳殼八分炒竹茹一錢半煆瓦楞四錢準小麥四錢炒香穀芽四錢。

辨證論治分析:本案例中表現的都是脾胃的證狀,所以這種不寐臨床上就叫做:“胃不和則臥不安。”

胸悶,時有噫噯,納食不香,苔薄脈濡,這些都是脾胃病的證狀。濡脈主濕,在本案例中是脾胃為濕所困;胃主受納,納食不香,為胃氣虛弱;時有噫噯,為飲食物消化不良,是脾髒不能健運所致;脾胃為濕所困,氣機轉運不利,胸陽不布,故見胸悶;而心中陽氣不足,痰飲上擾,故而有心悸不安、不寐等證狀。

從證狀分析來看,不寐的主因是因為濕濁阻滯脾胃所致,治療就以和胃安中為主,養心安神為輔。

一、二診方中,半夏合秫米是《黃帝內經》中的半夏秫米湯,功效和胃安神。半夏、陳皮、茯苓為二陳湯主藥,功效和胃化濕。杏仁、砂仁殼、蔻仁、苡仁通利三焦氣機。(杏仁開上焦,砂殼、蔻仁運中焦,苡仁利下焦)蘇梗行氣化濕,穀麥芽消積和胃,佛手柑、瓦楞子行氣活血和胃,所有的藥都是圍繞著行氣和胃化痰濕這個引起不寐的原因。僅隻以遠誌一味藥安神治不寐。

三診時,因病情已見改善,(說明辨證正確)所以仍從原方加重力度。二陳湯加枳實、竹茹叫溫膽湯,是治痰濕不寐的名方;而遠誌加棗仁、淮小麥也加重了養心安神的力量,作為善後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