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用了才是自己的(2 / 3)

所以,人之富是知滿足,人之貴是能謙下,人之貧是不知舍,人之卑賤是因為驕慢自大。

·佛光菜根譚·

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

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別,

讀書時沒有老少之分,

修道時沒有聖凡之界。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我負責編輯《人生雜誌》前後有6年之久。記得有一次,發行人東初法師說:“錢,用了才是自己的!”這一句話使我終身受益無窮。

從小我就在貧苦中長大,因為沒有錢,養成不購買的習慣,乃至養成不積聚的習慣。這習慣對我一生幫助很大。財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汙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財富轉眼成空。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1951年,我在台灣佛教講習會擔任教務主任,台灣省佛教會發給我新台幣50元的月薪。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因為我從小在叢林中長大,50元對我來說也算是很多了。我每個月拿這筆錢為教室校舍添置教學設備,為貧苦學生購買文具用品,眼看莘莘學子在佛學上有所成長,能為教界所用,感到非常欣慰,這不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嗎?

過了兩年,我到了宜蘭念佛會,每月有新台幣300元的供養,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富有了!當時,戴十字架十分盛行,我拿出150元購買銀製的卐字項鏈,與前來聽經聞法的青年佛子結緣,希望他們能掛在頸上,代表自己崇高的身份。另外的150元,我則用來訂購100份《人生雜誌》供信徒閱讀。後來,隨我學佛的青年有增無減,閱讀《人生雜誌》的信徒跟著我到處傳教,我更進一步地了解到:“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1956年,我放棄了日本大正大學博士班的入學機會,將這筆開銷節省下來,後來供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人赴日留學。當年正是經濟最為拮據之時,很多人都笑我是個沒有財務頭腦的傻子。結果,他們在學成歸國後,均以所學奉獻佛門。幾十年來,我不斷資助年輕佛子念書求學,甚至到國外參學,現在他們陸續成為佛光山的中堅分子。

那些年,我經常往來於高雄和台北,中途在彰化午餐,小店裏一碗一元五角的素食陽春麵,我付五塊錢。人皆怪之,我卻感到理所當然。因為那時佛教事業並不普遍,身為佛子,我隻是想盡一份微薄的力量,期能拋磚引玉,鼓勵商人多從事有關佛教的事業。如此一來,不但商人可因佛教而受惠,也便利了佛教徒購買用品,方便大家吃素,豈不一舉兩得?

我常到香港,香港的計程車經常拒載出家人,我若乘坐一次都以雙倍的車資給他,希望能改變風氣。後來,我更將這種理念擴及一些販夫工商,例如:我到澎湖去布教,往往買了一大堆當地居民兜售的小石子,回來之後卻不知道如何處理是好;我到泰北去弘法訪問,在小攤子邊徘徊良久,左看右看都沒有自己歡喜的東西,隻得給每個攤販泰幣100元,100多個攤販都用奇異的眼光看我,我隻是實踐我“小小布施”的心願。

我沒有購買的習慣,但要買時從未想買便宜貨,總怕商人不賺錢。我以為,本著一種歡喜結緣的心去消費購買,將使商人因經濟改善而從事產品品質的改良創新。錢,與其購買自己的方便,不如用來購買大家的共有、大家的富貴。如此一來,“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也是社會大家所共有的”。

35年前,曾經有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因人介紹,前來找我,表示要跟隨我學習佛法。那時我自己托身何處都感困難,隻有婉言拒絕。但在她臨走時我又非常不忍,當下即掏出身上僅有的50元相贈,以為她另尋佛學院,作為學道之資。沒想到35年後的今天,她居然以10萬倍的捐款作為報答。布施金錢,不是用來買一份虛名,不在於數目的多少,而是以一份誠心來贏得自己的歡喜和自己的心安理得!

反觀濁世中,一些人坐擁財富珍寶,出入汽車洋房,一旦死後,生前的所有錢財不但帶不走,而且形成後世的禍源,寧不悲乎?正所謂:“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金錢如水,必須要流動才能產生大用。如何用錢是一種很深的智慧。用錢最好使大眾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才能使自己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所以,我深深覺得: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佛光菜根譚·

有田不種,必無收成;

有錢不用,必空積聚。

怎樣用錢

一條狗來告狀:“大人,我因肚子餓了,到一戶人家想要一點飯吃。我遵守狗的禮節規矩向那人要飯,那人不但不給我,反而打我。”

法官一聽:“咦!狗要飯吃還有規矩嗎?”狗說:“我們狗向人要飯,前麵的兩隻腿可以趴進屋門內,但是後麵的兩條腿和尾巴必須要在門外。”

法官派小吏把那人找來問話,那人坦白招認,於是罪名確定。法官就問狗:“你希望用什麼方法來處罰他呢?”狗說:“請大人罰他做個大富翁!”

法官聽了哈哈大笑:“這不是倒給他討了便宜嗎?”狗說:“大人,我前生就是一個大富翁,因為為富不仁,不肯喜舍,所以死後墮入畜生道中受種種苦難,所以我要求法官判罰他將來也做個大富翁!”

有財富固然很好,但是財富對某些為富不仁的人而言卻是不好的。放眼看今日的社會,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窮人”,也有少部分是“貧窮的富人”。這是為什麼?明明看起來很富有的,卻說他貧窮,明明看起來很貧窮的,卻說他富有,那麼我們要怎麼樣來看待財富?

最富的窮人

善生長者得到了世間上最稀有最寶貴的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他宣布:“我要把這寶貴的東西贈送給世間最貧窮的人——我們擁有無數金銀的國王波斯匿王!他正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

在善生長者的心中,波斯匿王雖然有錢,而不會照顧社會大眾,不知道做一些福利眾人的事業,雖然有錢而不會用,這不就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嗎?所以有錢會用才是最富有的人,否則,有錢也是窮人。

最窮的富人

蘇格拉底臨死時,弟子問:“老師,您還有什麼遺言?”蘇格拉底突然想起:“啊!我還欠人家一隻雞,還沒有還他。”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臨死時連一隻雞也沒力量還人,可他是否真的貧窮呢?蘇格拉底的智能幾千年來仍然影響著世間上的人,像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是不窮的,是貧窮中最富有的人。

共通與個別

財富,在“能用”上是共通的,但在“所有”上就有所分別了。因此,這世間上的許多財富雖然都是別人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共同享用。就好比電視機是你的,你在看,我在旁邊沾沾光也能看——雖然這電視機不是我所有的,但是我看一看總可以吧。又如高樓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過下雨時我可以躲躲雨,在你的屋簷下站一站。或如樹木花草,雖然是你栽的,不是我的,不過我也可以看一下,聞一下,心裏想著:“好香哦!”再如農夫種田,所種的收成當然是供應大家生活吃用的,但是小麻雀也去吃一點,這也不要緊。

世間“所有”是個別的,而“享用”有時是能共通的。所以,我們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權不可,隻要我們能夠共同享用,那也就很幸福了。

用錢與藏錢

過去有一個人儲蓄了很多的金磚,一藏就藏了30多年。這30多年中,雖然他都沒用過,但是他有時去看一看就歡喜了。有一天,這些金磚給人偷走了,他傷心得死去活來。有人勸他:“這些金磚藏在那邊幾十年了,你從來沒有用過它。我去拿幾塊磚頭,用金紙包起來裝成金磚的樣子藏在那裏,你還是可以常常去看,不一樣歡喜嗎?”

世間金錢都不是我們的,佛經說是五家共有的,金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斂,做一個守財奴,終不是一個善於處理金錢的人。

福報與現緣

有個男人,祖先留給他的家產很多,所以他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連吃飯也必須要太太來喂,他才願意吃。一天,太太要回娘家,想到她先生連吃飯都不會,就做了一個大米糕,套在他的頸上,心想他餓的時候隻要張開口就可以吃到。可是太太一個星期後回來發現:她的丈夫已經餓死了!為什麼他會餓死呢?因為這個大米糕套在他的頸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他第一天就全部吃光了,而剩下的,由於必須用手去撥一下才吃得到,他就懶得用手去拿,所以就這樣給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