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用了才是自己的(3 / 3)

現世緣不夠,光有福報是不可靠的;福報固然要緊,但還必須要有現世緣,現世的這個“緣”才是最要緊的。

所以,有錢還要會用。假如你每一個月有一萬元的收入,你怎樣來處理你的財富呢?《雜阿含經》裏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我將這個道理引申來解釋為十分的財富處理法:

十分之四,經營事業;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儲蓄應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涅槃經》中,對財富的處理,除了生活所需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補助仆傭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國家沙門。

·佛光菜根譚·

懂得用錢的人,金錢是功德;

不會用錢的人,金錢是罪惡。

這些也是財富

有個年輕人發不了財,終日怨天尤人。一天,他碰上了一位白發老人,又發牢騷。老人聽後,說:“你窮嗎?我看你很富有嘛!”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

老人反問:“現在要切掉你的一個手指頭,給你1萬元,你願不願意?”“不願意!”

“假如有人給你10萬元,要你挖去自己的雙眼,你幹不幹?”“不幹!”

“要是讓你立刻變成一個90歲的老人,給你100萬元,你願意嗎?”“不願意。”

“這就是了,算起來,你已擁有上百萬元的財富,為什麼還哭窮?”

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有錢可以買到醫藥,買不到健康;有錢可以買到床鋪,買不到睡眠;有錢可以買到讚譽,買不到知己。內在的財富如道德、人格、氣節等也要兼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那麼,財富到底包括哪些呢?

其一,善緣的財富。廣結善緣是增進財富最方便的方法。講好話、對人微笑招呼、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隨手功德,就能與人結下好緣。一個人經常廣結善緣,當有一天自己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許多善緣就會不請自來;反之,一個人平時不懂得結緣,卻一味想要發大財、要人家對你好,俗話說“煮熟的鴨子都會飛走”,因緣就是那麼不能湊巧,使你得不到助緣。

其二,信譽的財富。信譽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財富和一種無形資產。現代社會愈來愈重視信譽,像企業注重品牌、品質保證;西方國家從幼稚園、小學生即給予誠信教育。每一個人都要樹立自己的形象,以勤勞、誠懇獲得信譽的財富,不僅能幫助有形財富的增長,更增加內心坦蕩的無形財富。

其三,健康的財富。夢窗國師說:“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貴。”即便很有錢,但是身體不好,無福享用,財富再多也不是我們的;不但事情做不成,有時親友還要為我們擔憂。反之,即便擁有的金錢、土地、股票不多,但隻要身體健康,憑著勤勞、努力也能實現理想。大家當要愛護身體健康,擁有健康就是擁有財富。

其四,智慧的財富。有人用勞力賺錢,有人靠技術賺錢,有人憑著智慧就能賺錢。你若有創意,加上種種努力因緣,就可能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而你有錢可以買到無價珍寶,但不一定買到智慧。

智慧會讓你洞察人生,正見是非;智慧會讓你明白輕重,淨化煩惱。這比有形的財富重要得多。富有不是用存折的數字來衡量,健康、智慧、善緣、信譽才是真正的財富。我們應該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在的財富,更重視未來的財富。

·佛光菜根譚·

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

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

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欲;

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

金錢可以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

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

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

金錢可以買得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

最究竟的財富

有個商人在外做生意,年關將近,趕著回家,遇上一個賣偈語的老和尚。他很好奇,就花10兩黃金買了一首偈語:“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時要思量,息下怒火最吉祥。”

商人回到家時已是深夜,妻子已經睡著了,可是床底下有兩雙鞋子,一雙女人的,一雙男人的。商人大怒,以為妻子偷情,一氣之下到廚房裏拿了把菜刀,想要殺死這一對奸夫淫婦。

正當要下手的時候,他突然想起那首偈語,於是猶豫起來,弄出聲音把太太驚醒了。妻子問:“唉喲!你怎麼這樣遲才回來?”丈夫怒道:“你床上還有什麼人吧?”妻子道:“沒有啊!”“那這雙鞋子?”妻子說:“今天過年你都還不回來,我好想念你,為了圖個團圓的吉利,隻好把你的鞋子擺在床前啊!”

《金剛經》上說:“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寶施雖多,終是有限;法施雖少,功用無窮。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之多,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金錢再怎麼多,也有用完的一天。俗語說“萬貫家財,不及一技隨身”,學會了一樣技能比擁有任何財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錢和技能更高、更好。

智慧能使人冷靜下來處理事情,避免衝動,不會出紕漏。

佛教的般若智慧怎麼會是財富呢?智慧是無價之寶,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智慧這種“般若財富”在我們的心裏,可以給我們證信真理,可以給我們知情識理,可以讓我們認識真我,可以讓我們獲證永恒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上,人有時候感到不如意,主要原因是喜歡和人比較。看到別人平步青雲、事業亨通,心中起了不如人的想法,因此自我煩惱。有時候為了爭奪名利,爭取待遇上的公平,甚至為了爭一口氣,而要計較到底;一有計較,雙方就起了衝突,不愉快的事於是產生。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我們自以為家財萬貫,是世間上的富豪,但尚有更富有的人在;自以為地位顯赫,是社會上的權貴,但還有更高位的人在。如果永遠和人比較、同人計較的話,就永遠無法感到滿足,又怎麼能夠得到幸福呢?所以,隻有擁有智慧,才能看透財富的真相。有一首古詩很通俗,說得很好:“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佛教總是教人吃虧忍辱,佛教告訴人們要奉獻犧牲,實際上吃虧就是占便宜,在忍讓之中有奧妙的道理。譬如我們常抱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很偉大,我很渺小;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有讓你,貧窮我受”的態度,尊重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而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論。因此,愛護別人,其實是愛護自己;尊重他人,其實是自我尊重。你種下恭敬、忍耐、服務他人的種子,自然能收到受人愛戴、敬重的果實。

癡迷塵世、沒有智慧的凡夫俗子總以為:我是好人,別人是壞人,我懷才不遇,天下的人都辜負了我;我很偉大,別人微不足道;我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別人則一無是處;快樂我來享受,痛苦由你承擔;隻要我富足,別人貧窮無隔宿之糧、無立錐之地也無動於衷……詩雲:“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樣的穿衣、吃飯、事業、財富,一旦有了智慧,人生就不一樣了。智慧是我們的自性真如,是我們的本來麵目。

·佛光菜根譚·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淨;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

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