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好高而不踏實。年輕人的優點在於充滿熱情、滿懷理想,卻常犯了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毛病。所謂“先兵卒,後將帥”,希望在職場上高升,要腳踏實地先從基層做起,按部就班,否則將來做主管如何管理基層人員?登山也得先從山下開始,才會登上高峰;基本馬步蹲好了,再逐步修煉。與其好高騖遠,倒不如先了解自己的優勢,認識缺點,自我養成,再步向目標。

三、理想而不實際。青年人在人生規劃上敢於築夢,但往往虛浮不切實際,空有幻想而不能穩紮穩打地實踐。有了理想,就要身體力行。所謂“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古今事業須成於實”,務實中有理想,理想中要務實,否則建築在海市蜃樓的理想就落為妄想了。

四、怨人而不責己。有的年輕人做一行怨一行,總覺自己懷才不遇、不受人賞識,遇到挫折,發現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時,不反省自己,一個勁怪別人、怨環境。人最大的弱點就是護短,覆藏自己的過失,不肯改進。反省是智慧的果實,是進德的階梯,能以責備人之心來責備自己,以批評人之心來批評自己,才會進步。

五、不認錯而執著。常人最大的毛病莫過於不肯認錯;青年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往往沒有勇氣承認,執拗不認責。譬如吩咐的事情沒有做好,你糾正他,他就推說“別人沒有講清楚”或推托“時間不夠充分,來不及做好”。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缺點,而有了缺點不肯承認,不肯認錯就不能改正,如何能夠進步呢?青年人為什麼不肯認錯呢?那就是我執在作祟,覺得自己最好、最對,犯了“執著病”。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如何重獲健康?

六、不著意而無心。《阿含經》說明“非人”的情形,其中有一條是“聞善言不著意”。青年人對自己的意見執著不放,對於好話漫不經心而不著意,普遍害了“無心”的毛病。老師告訴他:“你們要把握少年時光,好好讀書!”青年人就在心中嘀咕:“嗯,老生常談!”記得小時候,歲盡冬殘的晚上,大家圍著火爐講故事,長輩說:“在一個深山裏,有一位白胡子的老公公生病了,沒有人照顧他……”故事還沒說完,大人找不到我,老半天才發現我躲在桌底下啜泣,細問才知道故事感人的情節深入小孩子童稚的心靈,激發了慈悲心,聯想到“遠在他方的外公好可憐喲”,非得連夜冒著風雪去探望才能安心。我從小到現在很容易被這樣或那樣一句話所感動,能夠被善言所感動,表示這句話已經深深印在腦海裏,引起共鳴。聞善言而著意是長養善心精進的力量。“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有決心去做一件事,事情沒有不成功的。要一心一意,處處留心,時時注意,除了用眼睛,更要用心,去觀察每一件事物,細思每項事情的來龍去脈,能夠這樣,無所不及,無所不成。

七、不行慈而自私。現代青年很多缺乏慈悲心,做事不與慈悲心相應。看到眾生的苦難,沒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切膚之痛,一切好像都與我沒有關係,不行慈悲的事,不做有意義的善行,可以說普遍害了“自私病”。自私而隻想到自己,不想到別人;自私隻有個己,而沒有眾生。我們來分析“我”字的構造:“我”右邊為“戈”字,因為自私,人人為謀圖己利,所以就容易動幹戈,有我就有糾紛。佛陀開示我們三法印中說“諸法無我”,早就為我們揭櫫了千古不變的真理:唯有去除自我,才能和平。

八、不求深而膚淺。印順法師曾經和我討論有關青年缺乏養深積厚的問題。我對他說:“現在的青年,在佛學院讀了幾年書,就急急忙忙想回去寺廟當住持,沒有過去大叢林中求深求厚的精神。”他說:“過去的人生活艱難,要成為一位法師,非得經過10年以上的積養不可;現在的人生活太容易,太富裕了,學了幾年佛法,馬上成為法師,可以收徒弟、掌管寺院、受人供養了。過去的佛學院少,要有成就,非得一番潛修不可;現在做法師容易,做住持也容易,為什麼要花10年以上的時間來學習呢?”會性法師本來住在獅頭山,閉關6年,獅頭山元光寺非要他擔任住持,但他沒去,而跑到鄉下隱居閱藏,如今成為有成就的青年楷模。現在大部分的青年都太膚淺,不願求深,所以成不了大器。在高寒地帶的樹木,成長得非常緩慢,年輪非常密集,所以質地很堅硬,是建屋造橋的好材。所以,青年人做事要下工夫,求深求厚,不能操之過急。

知道自己的毛病,接著就要用心去改正。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要把“不”字改為“要”字去努力,即“要耐煩”、“要踏實”、“要落實”、“要負責”;以反觀的鏡子來端正自己的舉止,才能夠實現自我的理想。

·佛光菜根譚·

能夠隨緣不變,行事才有目標原則;

能夠不變隨緣,做人才能收放自如。

有前途的人

美國富豪洛克菲勒每次出差,到了酒店隻開普通房。侍者不解:“您兒子每次來都要最好的房間,您怎麼這樣呢?”洛克菲勒回答:“因為他有一個百萬富翁的父親,而我沒有。”

一個人有沒有前途,就看他青少年時期。這個時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你是要走向善的路,還是向惡的路?你未來有功於社會,還是有害於社會?這是選擇的關鍵階段。因此,期許所有青年珍惜自己、尊重自己、表現自己,這樣未來必定有前途。

什麼是有前途的人?給青年四點意見:

一、對人要感激。青年的吃穿用度都是父母供給,知識學問都是師長教授,做人處事都是長輩指導,其他公共設施、各行各業讓我們在人世間衣食住行方便快捷,享受許多社會資源,因此要懂得感恩,對人要感激。

二、對己要克製。青年正值血氣方剛,容易衝動、生氣、情緒化。因此,要緊的是,自己要有克製力,不是我應該要的東西我不貪,不應該發脾氣的我不發脾氣。能沉得住氣,才是大器。

三、對事要盡力。青年遇到事情,不怕失敗,要有承擔的勇氣,盡心盡力去做。所謂“做時全力以赴,結果隨緣無求”,世間種種都是因緣成就,隻要對大眾有利的事,就應盡力去做,用你的心血、你的貢獻、你的勤勞、你的智慧努力以赴,獲得別人的肯定與信賴。

四、對物要珍惜。青年對金錢要珍惜,對物用也要珍惜。就像腳上的球鞋,本來可以穿三年,你穿不到一年就壞了,身上的襯衫可以穿三年五載,一不時尚,你就丟棄了,這都是不愛惜物用。如果不珍惜福報,就好比銀行的存款,你隨意亂花,總有用完的一天。雪峰禪師不棄一片菜葉,以愛物自我修煉,是現代青年要學習的。

小學時代,老師出作文題目“我的誌向”,有的人立誌做工程師,有的人立誌做教育家、醫生、飛行員、科學家等。人生是需要發願立誌的,願力好比上了燃料的汽車,是推動我們成功的力量。有願才有力量。

消磨時間就是糟蹋自己,浪費精力就是摧殘自己。現在很多青年懶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幹勁、打不起精神,讀書引發不起興趣,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發願。譬如有青年發了一個心願:要把畢業特刊編排好。有了這個心願,給自己加上了一項責任,好比上了發條的時鍾,力量就產生了,廢寢忘食,絞盡腦汁,要把刊物編得盡善盡美。這時候,心無旁騖,一心一意要實現願望,一定能夠如願以償。《勸發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諺雲:“有誌沒誌,就看燒火掃地”,“從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沙彌雖小,司鍾時曉得敬鍾如佛,難怪長大之後成為一位禪師;玄奘大師自勉“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果真光大佛教。所以,立誌要趁早,奮鬥就在眼前。正所謂:“唯有愛惜力量、養深積厚,才能蓄勢待發、實現理想;唯有愛惜眾緣、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

·佛光菜根譚·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穿石之水,始於涓滴;

功成之基,奠於勤勞;

悟道之緣,因於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