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養分,而穩定的情緒則能對人體氣血起良好的作用。唐朝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慮精散。”有正確的飲食觀,並時時保持寧靜平和、歡喜自在的心情,相信定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佛光菜根譚·
享有的觀念,可以擴展我們的生活領域,
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世上萬物,皆可任我們享用,何必一定要擁有呢?
一碗菜根香
不貪不淫可以養德,能清能淡可以養壽;少食少怒可以養神,無求無爭可以養氣。
——(清)乾隆皇帝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一個人若要處世成功,必須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我們的飲食要怎麼吃才健康呢?
一、飲食宜早,才能活力充沛。饑腸轆轆會讓人精神不濟,現在的上班族常常不吃早餐,長久會影響身體健康。一部車子加滿了油才能長途奔馳,同樣,早餐吃飽,五髒機能才能正常運作,人才有充沛的活力。
二、飲食宜緩,才能有助消化。古人說:“學習要深鑽細研,吃飯要細嚼慢咽。”佛教講正意受食,狼吞虎咽會損胃傷腸,消化不良。多多咀嚼,口中唾液能潤濕、分解食物,有助腸胃的消化吸收。
三、飲食宜少,才能長歲延年。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吃得過飽,腦滿腸肥,百脈不調,日積月累,身體就容易生病。所以“吃飯八分飽”,才會“壽長不見老”;腸胃沒有負擔,才能少病健康又長壽。
四、飲食宜溫,才能滋潤養身。食物太燥令人口幹,太涼又容易瀉肚子,吃得太熱容易燙傷喉舌,而冰品讓食物滯留腸胃,也會造成代謝不順。
五、飲食宜軟,才能保健腸胃。粥能養生,所謂“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東西煮得太硬不易消化,煮得太爛又會流失營養。熟而柔軟恰當的飲食,對於一般人,乃至病者或老者都適宜。
六、飲食宜淡,才能耳聰目明。濁食辣味,讓人暴躁混沌。“吃得口腹之欲,傷得五髒六腑”,何如“口中吃得清和味,腸腹無礙神腦明”?粗淡菜根香才能讓我們神清氣爽、耳聰目明。
俗話說:“能吃是福氣,貪吃生煩惱。”《大薩遮尼幹子經》也說:“瞰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寤寐,應時籌量食。”
·佛光菜根譚·
素食除了對人體健康、衛生外,更能長養慈悲的心地、忍辱的性格。
尤其能養成有恒的耐力,這是世界上任何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
月亮的啟示
有個小偷,想潛入一戶富有人家中行竊,帶著自己的小兒子見習。小偷對兒子說:“你在門外幫我把風,看到有人來了就通知我。”正當他準備下手的時候,兒子忽然在門外大叫:“爸爸,有人看到我們了!”小偷一聽,帶著兒子落荒而逃。跑了很遠的一段路,小偷停下來問兒子道:“剛才誰在看我們呀?”兒子說:“是月亮在看我們!”
這則笑話旨在說明:沒有人知道我們做壞事,難道天不知、地不知嗎?難道因果和諸佛菩薩不知道嗎?所以不是沒有人知道!就算沒有人知道,至少自己心裏也要明白。一個正人君子即使獨處一室,做任何事情都如被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那般戒慎恐懼。所以古人有謂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誠信然也!
佛法說:“守持戒法如明燈,可以照破癡暗;守持戒法如明月,可以自在我心。”月亮象征著我們的自性,每一個人自性中都有無限的寶藏,假如能識得自家寶藏,何用偷竊他人寶物?
月亮,自古以來就為善人、好人、情人、詩人所喜愛。一輪明月掛高空,引來多少文人雅士吟唱,所謂月朗星稀,人生幾何,在人生苦短的感歎中似乎隱藏著幾許壯誌未酬的愁緒悲懷!亦如古來多少的民眾,往往有冤無處申,有苦無處訴,隻有舉頭問明月,黯然神傷!
其實,月亮象征光明、圓滿。一些熱戀中的情侶兩情相悅,對月盟誓,希望月下老人作為彼此的見證。然而世事無常,月下老人又何能做主呢?“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月亮有陰晴圓缺的循環,人生也有悲歡離合的際遇;月圓月缺,道盡了世事的滄桑、人生的無奈!
詩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照過古人的月亮,現在依然無私照亮了我們,古月猶在,時人已逝!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月亮,將來會繼續輝耀來者,但是將來的月亮又何能照耀我們呢?時序的輪替,人事的無常,難怪詩人要寄月感懷了!
或謂:“月到中秋分外明,人生能度幾中秋?”月亮缺了,又有再圓的時候;月亮暗了,又有再明的時候。可是,我們的人生去了,什麼時候再來呢?
古德說:“月圓月缺猶存月,本來無暗複何明?”月亮在我們看來有月圓月缺、月明月暗,其實這是星球運轉以及月亮受到烏雲障蔽使然,對月亮本身而言並無圓缺明暗,它自始至終都是明亮如故。
因此,吾人若能心如日月,無論月圓月缺、月明月暗,月亮是常在的,所謂“太陽掛高空,明月照心靈;我心有日月,何懼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