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病人:身罹疾病的人最需要別人的照顧,有病的人我們應該拿出悲心、耐心,去關心他、幫助他、鼓勵他,以進步的醫藥治療他的身病,以精辟的道理去除他的心病,使他早日解脫病苦。佛經上曾說: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釋迦牟尼佛雖已果德圓滿,仍然為病比丘看病,不舍棄修植福壽的任何機緣,身為薄地凡夫的我們,怎可輕忽掉舉,不知自求多福呢?
6.急難:遭遇緊急災難的人,都是我們布施愛心的對象,因此社會上設有許多慈善機構,創立各種慈善事業,目的就在於幫助急難不幸者。所謂“救急不救窮”,貧窮是救不了的,貧窮要靠自己去努力振作,最重要的是救助災難,在別人最危急的時候,適時地助他一臂之力,在別人最饑渴的時候,及時地提供清涼甘露。
7.根缺:身體殘障的人行動比一般健全的人不方便,求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奮鬥,我們在物質上要資助他們,在精神上給予鼓舞,讓他們對生命燃起熱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對待他們,平等地給予一切生存的機會。
8.百苦:憂愁、煩悶,受痛苦煎熬的人也是我們的福田,當我們解除了他們的煩惱,把歡樂傳播給他們的時候,我們不但獲得了福壽,同時也得到助人為樂的喜悅。
我們希望福壽增廣,就要學習農夫踏踏實實地耕種,隻要我們播撒了福壽的因,有一天自然會抽青發芽,雖然無心希求,福壽的果,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如果不懂春耕,而冀望秋冬收成,猶如守株待兔,一切將會落空。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天生麗質的女兒叫善光公主,國王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視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國王對公主說:
“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你應該感謝父王給你的庇蔭,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說:“父王,所謂福德因緣是自己種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今天我能夠出生為公主,固然應該孝敬您,但這一切的福德因緣,是我自己過去所積聚的。”
波斯匿王聽了女兒如此忤逆,非常生氣地說:“如果我不讓你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你還能享受什麼幸福?既然你認為自己有福報,我倒要試試你的福報究竟有多大。”
於是國王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國中最窮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給他,公主毫無怨尤地脫去華服,換上布衣和乞丐結為夫婦。有一天公主問丈夫說:“你年紀輕輕,儀表俊秀,為什麼會一貧如洗,淪為乞丐呢?”
“唉!我本來也是官宦子弟,隻因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又無一技可以謀生,隻好乞討度日了。”
“父母難道都沒有留下什麼恒產嗎?”
“隻剩下一棟荒廢的老屋,但是蛛網纏結,破舊而無法避雨。”
“既然還有一間破屋,我們何不回到家鄉,同心協力重辟草萊,耕種花果蔬菜,自食其力,總比沿街乞討要強得多了。”
於是夫妻兩人回到一片殘垣斷壁的家園,合力挖掘堅硬的石地,打算種些菜蔬。挖著挖著,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麵,發現藏著許多珍奇的金銀珠寶,靠著這些祖先們埋藏的寶物,很快地又把家業複興起來,成為當地的首富,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國王對於自業自受的因果業報終於信服不疑了。
有時候福報來臨之時,好比江濤潮水一樣,滾滾洶湧而來,無法抵擋;福德因緣不具足的時候,眼看唾手可得的財富,卻歸於湮滅。福壽的取得滅失與否,不是神明所能主宰的,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決定的,縱然是家族親人,也隻是一種助緣而已,如何才能獲得福壽呢?要靠自己去培植福壽的因緣。佛經上說:
現在之福,積之祖宗,不可不惜;
將來之福,貽之子孫,不可不培。
現在之福,譬如點燈,隨點而隨竭;
將來之福,譬如添油,愈添則愈明。
我們要善於把握現在已有的福德因緣,努力種植未來的福德因緣,如此必能福樂常隨,永享甘醇的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