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德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道德,有共世間道德,有不共世間的道德,以下簡略說明。
(一)眷屬之間的人倫道德
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人與人之間最親的就是自己的親屬。所以,首先談親子關係的道德。子女對父母的行為,怎樣才合乎道德的標準呢?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怎樣才合乎道德標準呢?下麵舉出幾點佛經的記載:
1.子女對父母的五種道德:
第一,維護家業。不肖的子孫,容易把祖傳財富,一夜之間傾家蕩產,所以,維護祖傳的產業是應有的道德。
第二,祭祀祖先。子女對父母祖先要有祭祀,溯宗思源的觀念。
第三,光宗耀祖。所行所為須能光宗耀祖。
第四,傳宗接代。做子女的能為父母傳宗接代。
第五,四事奉養。對年老父母,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必須無條件奉養,供養他們飲食、衣服、用物、湯藥等。
2.父母對子女的五種道德:
第一,養育成長。對子女有養育成長的責任。
第二,教導學業。使子女接受最完善的教育。
第三,完成婚姻。給予美滿婚姻。
第四,導歸善路。引導子女走上正路。
第五,傳承家業。有美好的家族聲譽,讓子女來傳承。
3.丈夫對妻子的四種道德:
第一,潔身自愛。丈夫應當潔身自愛,不可借交際應酬而在外麵尋花問柳。
第二,委治家權。要把管理家庭的主權交給太太。
第三,衣具莊嚴。做丈夫的應給妻子穿著美好的衣服,過安樂的生活。
第四,敬愛有禮。太太不是下女,更不是奴隸,應尊重她,並以禮貌相待。
4.妻子對丈夫的四種道德:
第一,侍奉丈夫。妻子要以恭敬、微笑、親切、誠意侍奉丈夫。
第二,做事有序。與先生共同維護家裏環境、氣氛、清淨,回到家,能有舒適、溫暖的感受。
第三,守護家財。好好管理財產,不要貪圖便宜的東西,或放高利貸、標會,因為吃虧上當往往都是由貪念所引起。錢財如何處理,應經常與丈夫研討。
第四,嚴守貞節。做妻子的,從結婚那一刻開始,就要認定世間所有的男人都沒有自己的丈夫好。
除了父子之間的道德、夫妻之間的道德,經典上還說到主從之間的道德。
5.主人對仆從的五種道德:
第一,隨力作業。既是仆從,他有他有限的能力。對仆從不可超過其能力以外的要求,應依他的能力給予任務。
第二,給予衣食。仆從為主人工作,主人為仆從解決他的生活所需,尤其衣食問題,不可令他匱乏。
第三,病給醫藥。除了衣食,醫藥保健也非常重要,雖是仆從,其生命和健康同一般人一樣重要。
第四,慰勞獎勵。不能隻注重仆從的物質生活,他們也需要精神的生活,尤其適時地慰勞及獎勵,可以讓他們工作稱心如意。
第五,休閑活動。不可對仆從要求過度的工作,必須給予他們適當的休閑和娛樂活動。
6.仆從對主人的五種道德:
第一,早晨先起。知道主人的生活習慣,在主人早晨還未起床之前,應該先起身灑掃,整潔內外。
第二,晚上後眠。晚上,仆從應該在主人睡後才眠,關鎖門窗,小心門戶、火燭。
第三,勤勞做事。仆從對工作要勤勞,有責任感,應把工作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第四,稱揚主人。仆從不可在背後批評議論主人,應該稱揚主人種種功德。
第五,忠於職守。仆從要得到主人的欣賞,莫如忠心耿耿。自古以來,忠義即是傳統的美德。
佛教非常重視人倫道德,尤其眷屬之間的和諧相處,人際之間的互相尊敬,在以人為本的佛教裏,是非常重要的。
(二)知足感恩的經濟道德
每個人的家庭經濟,有富有的,有貧窮的。富有的家庭,生活不一定幸福;貧窮的家庭,有時反而和諧快樂。在這世界上,有的人能共富貴,不能共貧窮;有的人能共貧窮,不能共富貴。其實,不管貧富,能有感恩的美德,就能促進生活的美滿幸福。一個美滿的家庭,不是建立在物質上的富有;精神上的道德,才是一切快樂的泉源。
所謂感恩的經濟生活,是每個人對生活上的一粥一飯,要有當思來處不易的感恩。一條絲、一塊布都不是簡單的事,今天的社會,許多人缺少知足感恩的心情,所以我們的經濟不管如何豐富成長,許多人仍然不會感到幸福。
佛教對現法安樂的法門提出四點意見:
1.方便具足:方便即是智慧,譬如把家庭的客廳變成工廠,倡導家庭副業,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求財的方法很多,隻要是善法,是利眾生的,如《阿含經》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這六種資生事業,明白指示在家信徒,可以合理合法地賺取應得的利益。其他不正當的方法,如淫業、殺業、酤酒、卜卦、算命、大秤小鬥等來取得金錢,那就不應該了。
2.守護具足:若要經濟生活合理,必須以道德作基礎,正當的言行和事業,才能守護自己的財富;勤勞和守法,才是生財之道的泉源。
3.善友具足:如果沒有善友來往,光是結交一些吃喝玩樂的朋友,也容易散失財富。佛法說散失財富的原因有六種:“酗酒、賭博、放蕩、非時行、伎樂、惡友”。如能具足“友直、友諒、友多聞”的善友,自然能擁有現法安樂的財富。
4.正命具足:正命是要有正當職業,正當的經濟生活,是量入為出,合法合理的。
生活上的富有,不完全以金錢作為標準,主要是能知足感恩。佛經雲:“知足之人,雖臥地上亦為天堂,不知足之人,雖在天堂亦為地獄。”多少人家財萬貫,但仍然感到不足;多少人家無隔宿之糧,但仍然不改其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大迦葉在塚間修行,顏回居住陋巷,他們所以不以為苦,主要是因為有知足的修養。知足之後,進一步對社會要有感恩的心。時時想到我們穿衣,是因為有工人為我們織布;我們吃飯,是因為有農人為我們種田;沒有演藝人員,我們就沒有電視可看;沒有公共汽車司機,我們出門就沒有車子可乘。我們所以能生存於人間,主要就是仰賴社會大眾給予我們的需要;沒有社會大眾,我們就無法生活。所以應該把經濟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之上。
(三)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
要建立良善和諧的社會,必須每一個人都能具備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社會道德主要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人際關係是非常複雜的,以下舉出數點說明:
1.親友的關係:人間有親屬的關係,固然彼此增加許多互助,但人間越親的關係,製造的是非煩惱越多。最好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之間,要以道相交,以舍往還,不可隻有金錢的往來。親友的關係應該做到“互相安慰鼓勵,嘉勉惜福守財,幫助人格尊榮,彼此隱惡揚善,督促前往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