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君臣的關係:長官和部下,領袖和幹部,應彼此互信,彼此相依。做部下的人,要有“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天上的鳳凰,一飛衝天,如果沒有梧桐樹,它是不會停下來棲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連官都不要做。做領袖的人,要能知人善用,量才運用。所謂“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然,不會人人全是千裏馬,但我們應該知人識人,這是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3.信仰的關係:人不能沒有信仰,有了信仰,就會有人神的關係、師徒的關係、道友的關係。做一個佛教的信徒,護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責任。我們應該:第一,護人更要護法;第二,護神更要護佛;第三,護師更要護眾;第四,護寺更要護教;第五,護老更要護幼;第六,護財更要護道;第七,護情更要護理;第八,護私更要護公;第九,護己更要護他;第十,護身更要護心。
4.職業的關係:立身社會做人處世,不能沒有生活,既然謀求生活,就要和各種職業建立關係。受教育時,和老師來往;要衣要食時,和農工來往。不論什麼職業上的來往,誠實無欺是最重要的道德。
除上述之外,還有師生關係、鄉黨關係、同學關係等等,任何社會人際關係的道德,必定要奉行五戒中的不妄語戒,才能誠實無欺。
人世間彼此的關係如君臣、親友、夫妻、主仆等,皆是靠社會道德來維係調和。我們和社會的關係,不管是對長官、老師或朋友,要像鳳凰般擇木而居;親友則守望相助、尊重推崇;夫妻之間,彼此潔身自愛而敬愛有禮;主對仆慰勞獎勵,仆對主忠於職守,主要有培養仆人能獨立經營,獨當一麵之善心,仆要有盡力發揚主人事業之忠心。如此,才能締造一個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風氣。
(四)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
現在是自由民主的時代,我們關心的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時代需要有理性,需要有政治道德。
佛教裏傳說,如果悉達多太子當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據《長阿含經》中《轉輪聖王修行經》的記載,輪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這種政治的內涵是什麼呢?
有一次,輪王的太子問道:“父王,輪王的正法如何?應該怎樣去推行?”輪王回答:“應當依於法來立法,恭敬尊重觀察於法,以法為首,守護正法,以法來教誡宮廷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愛護人民百姓,乃至禽獸等。”
輪王又說:“身為國王應該禮賢下士,尤其對於有道高僧,應多親近請教,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犯,什麼是不犯;又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麼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等道理。”
輪王治世尤其重視慈善,對於孤苦老者應救濟安頓,對貧困者應給予幫助。在公益事業方麵,如開掘義井、河邊設福德船,免費供給行人飲用或過渡。
佛教所說的這種政治道德,因為是以法治化,所以沒有怨敵,是布施持戒,泛愛人物,善攝眷屬,人民殷盛富樂豐實,聚落村邑,雞飛相接,舉國人民更相敬愛,種種眾伎,共相娛樂,完全呈現出太平盛世的氣象。
佛教對於政治的態度,就如太虛大師所說:“問政而不幹治。”因此,佛教對於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也有它的理想,例如佛陀在《長阿含經》的《遊行經》裏,曾經就以談論政治的理想,善巧地化解了一場侵略戰爭。其中談論的從政七事是:民主集會、和合團結、維護傳統、尊敬元老、教育普及、重視宗教、從事生產等。事實上,古代印度的政治,是很注重民主自由的,凡是國家大事,都是撞鍾擊鼓集合大眾共商國事。國王也很尊重大臣百官的意見,這從經典記載轉輪聖王的十德可以看得出來。輪王十德是:
第一,寬大清廉。
第二,接受民意。
第三,與民同樂。
第四,依法征稅。
第五,威嚴適度。
第六,不貪聚斂。
第七,禁歌歇舞。
第八,公而忘私。
第九,和悅臣民。
第十,珍攝健康。
這些都是屬於佛教的政治道德。
(五)歸敬三寶的宗教道德
有一些人在這個廟求得不靈,就到別的廟,或者信了這個教,又改信那個教,像這樣就是沒有宗教道德。為了自己幸福而殺生卻去祭拜,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生病求神明給我健康,沒有錢求神明給我發財,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做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做不能做,自行決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麵前占卜問卦,一旦出了問題,便說這是神教他做的,把責任推給神明。
對於信仰的對象,為什麼會朝秦暮楚,或對它有種種的要求,除了欠缺宗教道德觀念,也有認識上的錯誤。佛陀對於宗教信仰曾經開明地指示,他說:不要因為大家這麼說就信仰,必須經過自己理智地抉擇,才信仰它。這樣的信仰才不會後悔。
佛教的三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寶師父,這種三皈依的真正意義,除了確定我們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變信仰之外,最主要是要奉行佛法。皈依三寶的人,雖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必須遵守佛陀開示的做人基本道德,內容是:
第一,不殺生——不隨便殺害生命。
第二,不偷盜——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取用別人的財物。
第三,不邪淫——不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人的貞節情操。
第四,不妄語——不得說謊詐騙及誹謗別人的名譽與信用。
第五,不飲酒——不得吸食任何會損害身體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飲料或藥物等。
佛陀製定的這五條戒法,也是社會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麼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怕生命會受到殺害、財物會被偷竊、夫妻情感會被搶奪、名譽信用會被傷害、身體智慧會受到損傷,這是形成安和樂利的社會的基本條件,從這裏證明三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禱佛陀能給予什麼,而是一心一意地奉行佛陀的教誡,從而獲得身心的健康與家庭的幸福。
雖然對信仰的對象不作要求,但對於自己未來的種種增上,如財富的增加、身體的健康、眷屬的和諧、壽命的延長等,是可以要求的,而這種要求也應從自己的行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