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出門拉關係(1 / 2)

要錢。

林安安最初是不願意的,她秉持了傳統中國農業社會勤儉持家的美德。積蓄是富裕的主要手段,沒有之一。

沈秋所攜帶的思想,則是商業文明的方式,不重儲蓄重殖產。用傳統中國的說法就是節流開源中的開源。

理論上來說,儲蓄與殖產並不衝突,好像可以並行。

現實卻是二者是直接衝突,一個盡量不用錢,一個盡量用錢生錢,在這一點事本就是直接衝突。

不過任何事情,好好說都能夠得到解決,包括這件事,當然也沒有那麼容易。

有一種達到目的的方法。

千百年來多少王侯將相,英雄豪傑,躲過了明槍暗箭,卻沒能躲過這種方法——枕頭風。

這並不是女人對男人的專利,有時候反其道而行之,收獲也不錯。

利用“枕頭風”沈秋好說歹說才要出來一千兩。

這已經是很龐大的數目了,修建池窯與短期的消耗跟本花不了多少錢。不過林安安說了,不管沈秋做什麼,隻有這一千兩。

從林安安給錢的語氣,沈秋知道,林安安壓根就不相信自己這個書呆子丈夫,真的能夠做到錢生錢。

這錢無非是交給沈秋揮霍的,意思也很明顯。既然說什麼也沒用,那就讓你揮霍一回吧,揮霍完就不會有下一次了。

這段時間的相處,沈秋摸清楚了林安安的性格,倘若他真的是揮霍無度的公子哥,林安安手上的錢無論如何都留不住,她的性格決定了結果。

接下來的時間,沈秋每隔一天就會早出晚歸一次。

終於在一天早晨,沈南再也忍不住了,一把將就要出門的沈秋拉了回來。

麵對質問,沈秋隻能說是出去拜訪朋友。姚南也不傻,你一天兩天是拜訪朋友,可如今這都是持續快二十天了,什麼朋友拜會不完?

最關鍵的是,中國講究禮尚往來,你天天出去拜訪,也不見有人過來拜訪你啊。

最後沈秋實在拗不過去,就編了一個謊話說,自己認識了幾位朝廷大官的子侄,如今要隔天便去給他們講課。

沈南對這個解釋相當滿意,他本就是長興縣地方上的一個中等地主。自然知道官場是個什麼臭水塘,如今沈秋好好把握住這個機會,結交一些權貴,他自然高興的不得了,甚至還責怪沈秋這種事為什麼不早說。

沈秋腹誹道:這本來就是臨時編出來應付你的瞎話,怎麼可能提前告訴你啊。

不過這也給沈秋提了個醒,好在這麼些天一直在讓瓷窯趙啟德與祥嫂夫婦二人經手製造事務。

就連改進玻璃的各種思路也是共同商討,沈秋信奉自己隻是個普通人,遇到問題還是三個臭皮匠管用。

這時就體現出這種集思廣益的優勢,沈秋如果前去的頻率降低也不會有太大問題,這座玻璃作坊還可以繼續正常運作。

總體來說,許多改進方法都是由趙啟德提出,沈秋所能做的僅僅隻是提供理論方向,實踐幾乎還得靠趙啟德夫婦。

皇天不負苦心人。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研究改進,玻璃的氣泡與透明度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雖然還達不到後世那種程度,但和剛剛熔煉出來,可有天淵之別。

下午沈秋告訴夫婦二人說,自己最近可能過來的頻率會降低,讓夫婦二人繼續改進技術。並且留下銀兩,讓二人找人繼續買進需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