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初見佛郎機炮(1 / 3)

趁著汪鈜與夏言談論起屯門之戰的事情,沈秋自個一個人坐在下手位置,一邊喝起了茶,一邊思考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順利完成自己過來一場的曆史使命。

沈秋不是沒有考慮過武器改進這方麵的事情,雖然自己不是專業的武器專家。但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武器的發展,最基礎的問題其實就是火藥技術。如今這個時間段不但有了成熟的火藥技術。

就連佛郎機這種子母炮的玩意都出來了,再看看大明的三眼火銃改進改進,研究研究,武器技術最少提升一大截。

不說別的,就是把這種用火繩點火的火繩槍,改成燧發槍,這就是一種跨時代的改進,作戰效率會提升一大截。

人類技術發展緩慢的原因在於,研發人員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發的這種技術的將來形態到底是什麼樣子。

純粹就是根據需求,憑借感覺走。

記住不是最終形態,而是將來形態,因為沒有任何一樣技術,有人可以確切的說它已經發展到了最終形態。

未來太未可知了,一旦有了需求,有了用武之地,任何一樣曾經老掉牙的技術,都有被拿出來重新改造使用的可能。

所以當代的研發人員隻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一點一點的緩慢改進。

他們就如同在海麵上航行的船隻,手中連個指南針都沒有,隻能依靠天氣好的時候,看著天空的星星,然後憑借著自己的感覺進行航行。

若是運氣好,得上天眷顧,他們會幸運的航行到自己要去的方向上。要是天公不作美,可能一場極其微小的意外,都會導致他們的研究成果走向另一個極端,甚至使他們放棄自己的努力。

沈秋相信,這種離成功咫尺之遙,而被無奈放棄的事例一定有很多很多,所以研發和改進一門技術是非常辛苦的。

當然沈秋這麼想,完全是因為他自己為了搞出玻璃技術,而耗費大量時間和耐心之後的深刻體會。

不去搬一塊石頭,怎麼能知道石頭多重呢?沈秋搬過,他知道石頭有多重。

正是因為沈秋知道人類武器未來的發展形態,所以隻要他砸時間下去進行一場,照葫蘆畫瓢的深入研究,武器領先這個時代一二百年絕對不是問題。

當然這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時間,沈秋可不打算在這裏呆個幾年,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快速讓佛郎機人喪失武器先進感,從而可以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和沈秋進行談判。

當然大明的官員不會承認這一點,他們覺得大明雄兵二百多萬,就是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這些佛郎機人淹死。

可在佛郎機人眼裏是這樣麼?

不是,他們隻會說明朝是因為人多才有這種優勢,哪怕是輸了,他們都不會服氣。

要知道不久之後的歐洲國家就會進入一個非常紳士的戰術時代——線式戰術。

簡單解釋來說,線式戰術就是大家通常說的排隊槍斃那個戰術。不過事實是,那是當時最先進的戰術,也是符合歐洲人性格的戰術。

在中國這一套基本是行不通的,你要是敢用線式戰術,中國人絕對敢和你在玩一次田單的火牛陣,犧牲品在前,軍隊在後,直接和你短兵相接。

沈秋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則未定真偽的個故事。

說是當年有一支羅馬帝國的隊伍來到中國,在西域遇到了漢將軍陳湯的隊伍。

羅馬人還是照著對付歐洲人的那一套——烏龜陣。

結果陳湯一看,無處下口。

稍微一想,不慌。

直接命令漢軍騎兵,帶著長繩展開。騎兵走兩側,繩子從中間一拉而過。

這種烏龜陣,在一開始幾波試探中就把標槍扔了個差不多,這個時候就真的成了鐵王八了,還是那種不堅固的鐵王八。

結果被漢軍騎兵用繩子拉了幾個來回,就人仰馬翻了。最後全部投降了,據說到了現代這些羅馬人生活的村子還在。

沒辦法,咱們兵學老祖宗孫子教的好,兵者詭道也。誰沒事和你一對一單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