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的成就:同體共生(2 / 3)

「集體創作」不是由很多人支持一個人的獨裁,而是集體裏的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為了能夠廣泛征求各方看法及意見。佛光山創建至今,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開會的方式來解決。在「員工會議」、「職事會議」、「單位主管會議」、「各院院務會議」中,不分年資、職務,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和參與表決的權利。由我主持的會議,隻要路過的人有興趣,可以隨時坐下來旁聽,不受資格限製。這種民主作風,不但減少做事的阻力,也讓佛光人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並且共享成長的經驗。

提到佛光山的開山階段,我腦海裏就浮現了當年大夥兒從早忙到晚,挑磚、挑沙石、扛水泥,汗流浹背的情景;工人下工回去了,佛光山的弟子繼續工作。而護法信徒的幫助更是多得說不完,所以我常說「佛光山的成就歸於大眾」。

佛光山不是個人的,而是一千三百多位出家弟子、海內外數百萬信徒、諸多功德主,還有各界人士的;也不是一天、一時成就的;而是點點滴滴、持續累積、同體共生的成就。

關於「製度領導」

佛陀的時代,僧團十分講究組織製度:佛陀的布薩舉過(僧眾聚集做宗教生活省思的時間)製度、羯磨議事(開會決議)製度,甚至比現代國家的法律程序還要細密周全。佛陀通達人性的管理方式、權巧變通的律儀規章,通透靈活,一點也不輸當今許多成功的企業。

我這一生沒有刻意罣礙自己的前途,沒有特別想要去造就什麼功業,都是隨緣。五十八歲那年,我交卸佛光山住持職位,也隻是按照「製度」退位,之後,直接下山去了北海道場,我要讓接棒的人好做事,所以不要待在山上。如同佛教「依法不依人」,組織或企業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明確且可執行的「製度」。

佛光會現在有數百萬會員,佛光山整體運作和諧,弘法的腳步遍及世界各地,凡此種種,都是依隨「製度」運作的成就,才能夠令佛法打破人種、語言、文化的隔閡,透過佛教梵唄、書法、美術、出版、結合表演藝術等等,將人間佛教傳布到世界各個角落。

佛光人的成就是無得而修: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歸」,是奉獻修為的無得。佛光人與眾生同體、和諧共生。

一磚一瓦起高樓

「蛋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可妄自一開。」蛋還沒有孵化的時候,將它啄破,小生命自此夭折,飯沒煮熟就打開鍋蓋,飯就難以煮得熟軟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獲得就要付出。我建議,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虧,要不計報酬地磨練出實在的經驗,增長自己的閱曆和見識,無論是讀書、創業,或從事任何的工作,不要急於成就;太容易成就,則生輕慢,誌願不堅,很快就會失敗、從高處跌落。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世上真正的成就都不是一蹴可幾,都不是僥幸而得,也都無法立竿見影,而是一磚一瓦,紮實地建起。正是大家常聽說的「大器晚成」,台灣諺語也說:「大隻雞慢啼」。

事實上,速成還真不一定好,如同樹木,一年長成的隻能當柴燒;三年、五年生的可以做桌椅,十年百年則成棟梁。所以,我們要無得而修,趁早擺脫急就章的得失心念,必須要「養深積厚,等待因緣」。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絕不能好高騖遠,不可懷有「念兩天佛號就心如金剛」的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