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壯壓西川四十州(1 / 2)

臨別之際,薛濤送了杜牧幾幅紅箋——自薛濤移居碧雞坊後,已不再親手製作紅箋,原來留下的紅箋越發成了千金難求之物。

杜牧激動難抑,從此後天涯海角皆將這幾幅紅箋帶在身邊,窮困潦倒時亦不舍得售賣一幅。直到遇到一生摯友李商隱,才拿出來送了李商隱兩幅。

李商隱有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可知對薛濤箋喜愛之情。

但這都是後話。當日薛濤送走了杜牧,不一時又接到碧桃送來的一封拜貼,這次前來拜訪的竟是新任西川節度使李德裕。

薛濤不願再參與政事,便以疲憊為借口婉辭了李德裕的拜望。

本以為堂堂節度使,吃了閉門羹後再不會過來自討無趣,誰知第二天上午,李德裕不但再次來到吟詩樓外,且令碧桃傳話,若是薛校書今天仍然身子不適,他可以明日再來。

薛濤知這一見推托不得,隻得命碧桃打開大門,將李德裕迎了進來。

李德裕此時正當壯年,身材高大,氣宇軒昂,望去很有幾分當權者的凜凜威儀。但他見了薛濤卻十分客氣有禮,好像薛濤不是他治下的子民,而是他的先輩尊師一般。

薛濤有感於李德裕的態度,與他聊了許久蜀地民情及曆任川主治蜀得失。

李德裕大讚薛濤見識,欲聘薛濤重入幕府為校書,協助自己治理西川。

薛濤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李德裕的請求,道是自己“病體虛弱、有心無力”。

李德裕不便相強,隻得退而求其次,請薛濤答應,自己治蜀中若有疑難處,許自己隨時過來請教。

薛濤不好再行拒絕,略略謙虛了幾句後便答應了李德裕的請求。

此後,李德裕時不時帶著公文到吟詩樓向薛濤請教政務。薛濤言出如山,既答應了他,縱使心有不願,亦一一為其詳加指點。

南詔入侵後,西川百業凋敝、民不聊生。李德裕在薛濤的建議下,先減賦稅、輕徭役,而後著手整頓邊防、加強軍備。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後,西川民生終於有所恢複。

薛濤相信了李德裕是一個如同傳聞中一樣德才兼備的官員,凝結在心中的冰霜終於漸漸化去,時常與他烹茶論政、詩詞唱和。

李德裕為加強戰備、激勵士氣,在成都南三四百裏處建起一座高樓,取名籌邊樓。

籌邊樓建成後,李德裕邀請薛濤一起前往觀瞻,並為其題詩。

薛濤欣然應允。

深秋時節,薛濤緩步登上籌邊樓,但見蒼山如黛,風景如畫,視野盡頭,依稀是鄰國的土地。

想起被俘的大唐子民,想起多災多難的西川,澎湃的熱血湧上心頭。她隨手拿起李德裕早已準備好的筆墨,在樓上揮毫寫道:

平臨雲鳥八窗秋,

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

最高層處見邊頭。

這首意蘊深遠、壯氣入雲的詩,同籌邊樓的名字一起傳了千秋萬代。

李德裕當即命人將薛濤這首詩刻在樓中,以此激勵眾將士吸取前番教訓,莫要貪圖異族物資供給,致使美好河山與家國百姓被異族鐵蹄踐踏。

籌邊樓歸來後,薛濤或許是路上感染了風寒,差點兒躺在床上一病不起。幸賴碧桃和下人悉心照料,方慢慢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