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甲和乙都是某公司的職員,兩個人工作能力相仿,做的工作也大致相同,每天固定的工作時間也都是8個小時,如果甲運用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進行管理,而乙並不注重時間管理,那麼雙方之間的差距可能會顯現出來,這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甲每天在工作時間內能做8項工作,而乙隻能做7項;
——甲乙都能做8項工作,但是甲的質量更高,乙的辦事質量相對較低;
——甲乙都能做8項工作,但是甲選擇正確的順序,先做重要的,然後做次要的。而乙的工作毫無順序可言,想到什麼做什麼,結果次要的事情做了,而重要的工作卻沒有完成。
相比之下,由於甲成熟運用了時間管理方法,在時間的控製和使用上更加遊刃有餘,效果也更好。乙則處於慌亂無序的狀態,對於時間的安排缺乏認識,因此會失去控製力,導致工作效率不高。
可以說,每一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時間安排方式會決定時間的使用效率。早期的時間管理往往更加偏重於增加工作時間,這一點到如今依然比較普遍,一些傳統行業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通常沒有辦法做到智能化,因此會偏向於增加人數和增加工作時間。
在亞洲,有許多工廠和企業並不會遵循8小時工作製,一些加工廠和代工廠的工作時間可能超過了12個小時,而這種簡單的管理模式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效益,畢竟高強度的勞動實際上並沒有帶來多少效益的增加。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工作時間超過8個小時之後,職員通常更容易產生倦怠心理,並出現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增加工作時間並不會直接對效率提升產生多少幫助,此外,效率還體現在時間的精準分配上,即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先做什麼事,這裏的效率指的是最快接近或者達到目標的方法,或者說達到一種平衡。
總的來說,時間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把握時間管理的一個核心就是規劃與安排,其中對重要事情的規劃與安排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為時間是有限的,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們必須想方設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必須想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更多更有價值的事情。通過有效的時間管理,往往就可以確保利益和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