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時間管理的發展脈絡(1 / 3)

許多人都對時間管理感到陌生,但事實上時間管理已經經曆了好幾個發展階段,而這些不同的階段也是時間管理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

——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一代的理論看重時間的增加以及備忘錄的運用,管理者側重如何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在這一代的理論中,管理者非常看重時間的增加,這種增加在於當人們感覺任務繁重,無法在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完成任務時,就會采取加班加點的方式,以此來延長工作時間。在很多企業中,管理者會要求員工加班,這是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時間管理方式,一些自覺性比較高且比較勤奮的人,也經常會通過加班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時間。

備忘錄就是將所要做的項目逐條列出來,製成一個相對簡單的工作任務清單,工作者每完成一件工作,就用筆勾掉一件,從而確保時間利用得到控製和管理。一般來說,工作比較忙的人,會采用這種方式。

第一代的時間管理理論比較粗獷,時間管理不夠精細。比如增加工作時間並不能從本質上提升效率,而且時間往往是有限度的,過度增加工作時間必定會壓縮休息時間,從使用效率的角度來說,過分看重加班往往會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備忘錄的存在隻是單純地進行一個記錄,對於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樣沒有多少幫助。總體來說,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的應變能力很強,但是卻缺乏整體上的規劃。

——第二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二代理論側重行事曆時間管理法,它強調工作計劃和時間表,管理者明顯意識到時間管理需要側重規劃未來,因此在工作之前會將所有要做的工作全部列出來,製作成一個清單,然後對自己所要做的每一項任務都製訂一個時間安排。比如早上6點~7點應該做什麼,午後3點~5點應該做什麼,當每一件工作任務都設定好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後,整個工作計劃變得有條不紊。

計劃往往是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工作計劃製訂之後,整個工作流程會顯得更加順暢,不過這些計劃往往不夠精細,隻是設定了一個大致的工作安排和時間期限,而沒有側重描述各項工作的主次和順序,這樣就會導致人們經常將重要的事情落下,而將那些次要或者根本沒有什麼價值的工作優先進行解決。

——第三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三代理論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以此來提升辦事效率,一般來說,當工作任務繁多,甚至沒有辦法在規定時間內做完的時候,管理者會依據輕重緩急來做事,決定自己應該先做什麼事,後做什麼事,重點做什麼事,什麼事情可以適當靠後,以及什麼事情做不做無所謂。為了明確自己的工作順序,一般會采取四象限法來設置。

著名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是時間管理四象限法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所謂四象限法實際上就是按照輕重緩急劃定四個象限:第一個象限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解決財務危機、應對客戶投訴、臨時參加重要會議、處理突發狀況);第二個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進行培訓、製定規章製度、與客戶建立聯係);第三個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客人的來電、上廁所);第四個象限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閑聊、逛超市、寫博客)。

比如有一個人某一天要做的事,包括向老板彙報工作,對當月的工作做一個大致的總結,逛超市,接聽朋友的電話,這些不同類型的任務原本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來解決,不過為了保證一個更合理的安排,就需要對相關任務編排順序。向老板彙報工作非常重要,而且也比較緊急,因此需要盡早完成,最好早上一去公司上班,就要立即趕往老板的辦公室彙報。工作總結比較重要,但是並不急於一時,它們需要花費一天甚至幾天的時間來完成,因此可以在彙報完之後去做。朋友的電話突然打來,屬於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這類事在工作繁忙的時候可以適當緩一緩,在空閑時則可以直接接聽。逛超市並不重要,也不緊急,完全可以在下班之後去做。

有時候工作任務很多,甚至多到做不完,那麼就可以相應地按照四象限法來進行劃分和排序,把重要的事情先做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在最後去做,沒時間的話幹脆就不要去做。第三代理論理清了工作的順序,確保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但是往往缺乏遠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