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每天的時間進行分析和安排,就會發現沒有人會一整天都泡在工作當中,即便是那些最勤奮、最努力的工作狂,他們也同樣需要休息,同樣需要處理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或者說他們會將部分時間花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而這部分時間消耗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每一個人都要吃飯,即便將一天的用餐控製在2餐,每餐控製在5分鍾,每天也必須花掉至少10分鍾的時間;每天可能還要乘坐公交車,需要散步和睡覺,需要買菜,需要打掃衛生,需要洗臉、洗腳、洗澡、刷牙以及上廁所,這些時間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無法脫離生活。
一般人會覺得這些時間的消耗並不會對工作產生價值,並且會壓縮每一天的工作時間,可對於那些善於掌控和管理時間的人來說,一些生活上必需的時間消耗同樣可以用來工作。作家劉未鵬曾經寫過一本暢銷書《暗時間》,在書中,他提到了一個觀點:借助推理將生活時間轉化成為工作的思維時間。
劉未鵬認為:“如果你有做總結的習慣,在度過一段時間之後總結自己在某某領域投入了多少時間,建議千萬不要粗略地去計算有多少天下班後拿起書來翻看過,因為這樣你也許會發現書倒是常翻,但領悟卻不見得有多深,表麵上花的時間不少,收益卻不見得多麼大。因為看書並記住書中的東西隻是記憶,並沒有涉及推理,隻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你的思維時間,也是人一生中占據一個顯著比例的‘暗時間’,你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交車、逛街、出遊、吃飯、睡覺,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反芻和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讓你的認識能夠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麵。這段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將會產生龐大的效應。”
人們通常會將視野限製在工作時間的範疇內,比如在八小時工作製內,工作者可能會將精力集中在這8個小時內,或者可以借助加班時間來額外創造價值,但是每個人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對於多數人來說,在每一天24小時中,排隊、吃飯、睡覺、休閑以及處理個人衛生至少會花掉8個小時,這樣會導致工作時間變得更少。這8個小時的“暗時間”原本完全可以利用起來。對於那些善於管理時間的人來說,“暗時間”並非毫無工作價值,盡管人們一再提倡生活與工作要分開,可是兩者有時候是可以適當滲透的,這個滲透的媒介就是思考和推理,在工作閑暇之餘,人們可以享受生活,也可以運用推理來進行思考,這樣並不會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
比如在散步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對自己所做之事進行有效推理,而這絲毫不會影響到散步。在乘坐公交的過程中回顧一下自己一天的工作,想一想那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有效利用時間的方法。還有一些職員被要求寫出一份完整的工作彙報,這份工作彙報一般在上班時間來寫,可是在下班時間或者逛超市的時候,完全可以先在大腦中構思一遍,這樣在寫的時候會更加順手。
此外,任何工作本身都要做到知行合一,“行”是行動,是執行的行為,而“知”可以是理論知識,也可以指邏輯性的思考。思考是人們執行的前提和指導,也是提升執行力的重要保障,對於執行者來說,對工作進行縝密的分析和細致的推理,往往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與其專門抽出時間進行思考和推理,還不如有效利用一些“暗時間”,從而真正確保時間的最大化利用。
從某個方麵來說,認為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這樣的想法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因為當人們以簡單的幾個小時、幾天、幾年來計算時間時,往往會陷入一個固定思維——認為自己的時間很充裕,認為自己在某項工作上投入了不少時間,可實際上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真正利用好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