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認為自己每天的工作時間達到了10個小時,這是他工作時間的一個極限了,而B先生每天隻上8小時的班,可是在能力相差不大的前提下,B先生的產出更大,而且更加輕鬆自如。
之所以會這樣,就在於B先生是一個非常善於利用“暗時間”的人,他懂得將下班後的一些休閑時間利用起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檢查、設計,確保所有的工作可以得到深入分析和檢查。與此同時,仔細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也為第二天的工作節省了不少麻煩,由於提前做了功課,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會被提前發現,一些細節問題會得到改善,而且B先生可以在工作之前就擁有清晰的流程與思路,這樣就得以確保他在第二天的工作更加輕鬆。
“暗時間”往往是一筆額外的財富,對於善於收集時間和管理時間的人來說,它是提升效率的關鍵。不過,利用“暗時間”並不意味著要在逛街、散步、吃飯、洗漱的時候工作,把握“暗時間”的時候往往要注重一個原則,那就是推理,簡單來說,人們在利用“暗時間”的時候,隻能進行思考和推理,而不是動手做事。人們可以借助散步或者吃飯的時間來分析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或者製訂一個大致的計劃。
此外,利用“暗時間”需要把握一個度,如果在休息時間進行思考且過於投入,很可能會增加更大的壓力,這樣就無法達到借助休息時間來緩解壓力的目的。而且生活和工作不能相互幹涉太多,一旦兩者完全糾纏在一起,可能會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造成嚴重影響,導致工作做不好,休息也休息不好的壞局麵。
因此,為了確保更加合理地利用“暗時間”,最好選擇比較放鬆的時候進行總結、推理和思考,如果個人比較勞累,壓力非常大且情緒不佳,那麼就要停下所有工作,全身心地釋放壓力,畢竟在身體狀態不好的時候進行思考,隻會讓自己的狀態變得更加糟糕。
內容延伸:好的規劃從了解時間的軌跡開始
在企業管理流程中,有一個關鍵的環節,那就是跟蹤查詢。這是監督的一個重要部分,跟蹤的目的就是弄清楚任務執行的情況,包括執行的進度、執行的力度、執行的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跟蹤觀察,管理者可以更加精確地了解在整個執行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從而更好地把握和控製好工作的進度,確保一切都能夠按照事先規劃的那樣去執行和實施。
在時間管理中,同樣存在跟蹤這樣一個環節,盡管人們通常不太在意對時間進行跟蹤記錄,但是時間管理作為自我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有必要弄清楚自己在各個時間段內所做的事,了解各項工作所耗費的具體時間。許多人之所以常常覺得自己工作時間不夠用,首先就在於沒有合理地安排時間,其次就在於沒有對自己所花的時間進行統計。
比如,一個人計劃早上8點~9點完成工作總結報告;早上9點~11點準備完成計算機程序編寫任務。這些是計劃內的時間安排,不過這些安排是否能夠如期實現呢?有時候人們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甚至提前,但有時候可能會因為效率太低或者拖延而造成工作時間延後,如果人們在早上10點才完成工作總結報告,在早上12點才編寫好程序,這就等於延期了1個小時。為了避免下次再出現延期,在工作開始的時候,就要懂得跟蹤記錄,明確自己將時間花在哪裏了,這樣就可以針對性地做出改進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