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適可而止,拒絕完美主義(1 / 1)

在生活中,往往會存在一些事事追求完美的人,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努力做到最好,都希望毫無瑕疵地完成任務。這些人往往會通過不斷的精進和改善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其中的某些人有時候會在這種模式下獲得成功。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通常將這一類人稱為適應型完美主義者,像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以及蘋果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都屬於這一類人。

不過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完美主義者往往會遭遇失敗,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著近乎完美的要求,但是在過高的期望麵前卻展示出了與之不相配的能力,當難以實現自己的目標時,他們可能會陷入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這種人就是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

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通常也是時間的浪費者,或者說他們並沒有將時間作為一個成本要素來考慮,在工作過程中,結果是唯一的,為了達到一個完美的結果,無論花費了多少資源和精力,無論耗費了多少時間,他們都毫不在乎。而這樣的態度使得他們在工作中常常忽略時間的價值,並造成比較嚴重的時間浪費。

比如,完美主義者經常會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而將自己的工作推倒重來,或者執著於這個小問題,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解決它;這種不計代價的盲目付出,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而且有時候隻能產生一點兒價值,甚至沒有絲毫的價值。

追求完美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耗費時間的過程,而且由於需要不斷進行修複,通常越到最後,耗費的時間越多,而這涉及邊際效益的問題。眾所周知,從“很差”做到“比較差”並不算太困難,從“比較差”到“合格”也不是太大的難事,從“合格”到“優秀”就是一個比較大的跨度,實現的難度比較大。而從“優秀”到“卓越”就變得越來越困難。舉一個通俗的例子,一個人的出錯率是每生產100件產品中有10件次品(正常人的次品率一般是3%),想要將次品率降低到5%,這並不難實現,隻要稍加努力,多花點兒時間認真做,就會達到這個目標。如果他還想從5%降低到3%,做起來也不算很難。接下來,要從3%變成1%的次品率就稍微有點兒難度了,考慮到這個人生產的工藝水平,他不僅需要認真工作,還要認真檢查,哪怕是多花幾十分鍾也沒問題。

當他想要達到5‰的高標準時,難度就非同一般了,他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檢查。如果更進一步,他想要達到2‰的頂級標準,難度就非常大了,幾乎每一個跨越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從時間使用的角度來說,從10%到5%,再到3%,可能花不了太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從3%到1%可能就需要保持非常專注的工作態度,同時要額外花幾十分鍾時間進行檢查。當想要達到5‰的高標準時,可能需要多花1.5個小時來檢查;達到2‰的頂級標準則需要多花4個小時來檢查。由此可見,越是追求完美,所花費的時間往往也越多。

對於一個人來說,能夠將次品率降低到1%就算不錯了,降低到5‰就已經非常出色了,此時他是否還有必要多花費幾個小時進一步降低次品率呢?要知道這些時間完全夠他生產更多合格的產品了。

從時間消耗上來計算,追求完美的時間成本可能會很大,如果一直想要做到更好,那麼這種成本可能是人們無法承受的。為了確保時間的有效利用,確保單位時間內能夠產生最大的價值,人們需要做出調整,即學會用邊際理論來協調時間的安排,如果每完善一點兒就要額外增加大量時間,那麼最好適當放棄。

不僅如此,人們應該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他們必須意識到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會是十全十美的,沒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在做事的時候,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並沒有錯,但是要懂得適可而止,一旦覺得工作做得很出色了,就要適當協調和平衡時間消耗與效益的關係。

此外,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雖然非常偏執,但是也很脆弱,在他們看來,個人的價值、能力與表現應該是對等的,這個等式基本上充斥著他們的內心以及整個工作流程。一旦他們發現個人表現與預期產生差距和矛盾,或者意識到自己的表現可能達不到預期水平,他們輕易就會陷入恐懼,擔心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被否定,為了掩飾這一點,他們會借故拖延,並認為拖延並不是自身能力的真實表現。在這裏,拖延成為一種變相的自我保護。因此,想要改變完美主義的態度,那麼首先一定要端正自我認知的態度,不要輕易陷入心理陷阱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