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的思維模式,人們在處理問題時都是堅持“先易後難”的原則,就像一些老師這樣教育學生一樣:遇到難題時,應該先跳過去做好那些簡單的題目,然後集中時間和精力做那些更難的。老師這樣教育學生有一個重要的立足點,那就是學生們需要盡可能考出更好的成績,而且這些難題並沒有被要求一定要完成。可是在日常工作中,許多工作都是必須要完成的,許多困難的工作是必須要解決的,不能因為工作難度大就戰略性地選擇放棄。在考場上,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不會做這道題,就從另外一道題上拿到分數。可是對於工作者來說,常常是沒有任何選擇餘地的,一旦人們無法克服這些困難,一旦人們選擇跳過這些困難,可能會在心理上喪失必須解決這些難題的決心,而這並不利於工作的完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采取先難後易的工作方法是為了贏得更多的心理優勢。如果將這個問題轉化一下:讓某人說出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那麼人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恐怕多數人都會選擇先聽壞消息,先聽壞消息的目的是讓自己對所發生的事情做一個心理準備,簡單來說,就是先設置一個承受的底線,這樣人們將會更好地評估自己所接收到的壓力,並依據這些壓力來建立起麵對後續事件的信心。隻有接受了那些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承受的東西,人們才能夠更加遊刃有餘地麵對其他更好接受的東西。
同樣地,一個人如果要接受懲罰,同時獲得一定的獎賞,那麼他往往會坦然地先接受懲罰,然後獲得獎賞,而不是先獲得獎賞,再去麵對懲罰。先苦後甜的模式符合人們對於生活變化所產生的反應,畢竟多數人都不想麵對人生的落差(從好到壞的變化),而願意麵對越來越好的局麵。人們對於生活、對於未來的期待本身就是美好的,當他們經曆過困難和挫折之後,對於美好未來的期待會變得更為強烈,因此會表現出更好的狀態去做事,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另外,那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由於會耗費更多的時間,通常更容易產生緊迫感,這種緊迫感如果從工作一開始就被建立起來,無疑會為後續工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調。反過來說,簡單的工作更容易使人放鬆心態,更容易使人在工作中難以保持專注。正因為如此,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應該改變過去固有的“先易後難”的思維和工作模式,在一大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中,先解決那些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