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上凡事都有等級差別,拿金錢來說,韓幣不及日元,日元不及台幣,台幣不及美金,美金不及英鎊,英鎊不及歐元。若以交情來論,同學不如朋友,朋友不如親戚,親戚不如家人,家人不如自己。就等於小學老師不如中學教員,中學教員不如大學教授,大學教授不如學者專家。以下茲就類此之對比,列舉數例說明:

一、聚金不如積穀:平時一般人都好貪財,喜歡積聚金錢,但是一旦重病在床,空有黃金,無人買米,黃金何用?台風地震過後,五穀欠收,再多的鈔票也買不到一鬥米。戰亂時,隨著逃亡潮,即使身懷金條,也換不到一塊麵包。所以,人之性在有所得,但是懂得積聚,也要會算什麼東西對人生比較需要,否則聚集很多東西,到時候黃金如磚塊,倒不如積一些人情、因緣、功德,可能比積財更重要。

二、強梁不如商量:人之性格,有的人喜歡用高姿態欺壓下麵的人,例如講話都是命令人:“你要馬上做好”,“你要盡速完成”。表麵上別人不表反對,但是內心不服,所以強梁命令,不如商量拜托。因為即使地位再高,權力再大,對朋友、同事乃至屬下,如能客氣地拜托,別人也才會心甘情願地為你做事。

三、嚴師不如益友:一般學生喜歡慈悲的老師,不喜歡親近嚴師。事實上“愛之深、責之切”,“恨鐵不成鋼”是嚴師共同的心情。隻是有時候讓我們心悅誠服,對我們有所幫助的,反而是一些學長、益友的從旁協助,因為他們不像老師之嚴厲,反而容易讓人接受。所以老師者,要如師如友,如父如兄,能讓學生敢於親近,才是好老師。

四、百聞不如一見:“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人常常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心不死”,凡事總要親曆一回,總想見上一麵。盡管有的人見麵不如聞名,見了麵發現不過如此而已,但終究是得個心安。

五、求人不如求己:人生凡事求人,可能人家會拒絕你所求、應付你所求,或是馬上攔截;最好是求神明、佛祖,因為他們都不開口,你也不知道他們是拒絕或接受。但是有時求人,人不能如我所願時也不能怪人,因為人家給你是恩情,不給是本分;最好是求己,自己都求不到,如何求人?

六、改名不如改心:有的人不歡喜小時候所取的名字,總想改個名;有的商店不能賺錢,也想換個號。甚至有一些政要的名字裏有“火”、有“水”,大家就把國家的火災、水災頻仍,歸諸於他們。事實上改名是小事,橫豎是假名;名字背後的意義,才是重要。你看早年的台灣地區,一些人的名字雖然俗氣又不雅,如:牛屎、阿土、罔市、阿花等,其實是長輩的用心,主要是要他做人低調、平實,甚至不雅不好的名字,也能為自己消災解難。所以,一個國家社會或是個人,不是改名就算數,改心才重要,心正則一切皆正,心歪一切皆歪,因此與其改名,不如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