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鄭老爺接管下了上輩人交給自己的基業,他還是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弊端,比如一成不變地進行來回買賣,雖然會有不小的利潤,但難免還是會有虧損的情況,這些往往是在進購布匹之時便產生了。
因為是從別處購買,對於布匹質量的好壞,大多都取決於行家眼裏反複細看得來,隻是這種繁瑣的過程,到底是耗了一些功夫,而且布匹的製作也存在著諸多時間上的拖延。
賣家無法及時拿到貨物,這對於鄭家商行來說,就是一種聲譽上的缺憾,如何能夠避免這樣的事件發生,便成為了鄭老爺最需要思索的問題,對此,他的看法是自己現做。
所謂的現做,就是請專業的繡娘根據顧客選擇的顏色、布料和花式親自做出最為滿意的服飾,在不超過時間期限的情形之下,便可直接交到顧客的手裏,這樣一來,也就可以省去等待布匹從別處運來的時間,隻要耐心等待服飾做好就可以了。
隻是,這其中的麻煩也是不小的,首先要尋到一位手藝熟練的繡娘作為主要監督人,以她為核心,大力培養更多忠於商行的繡娘,尋人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找到忠心、絕不背叛的人。
好在,鄭家商行的多年名聲已經在南陵城傳播得很廣,南陵城的百姓們也都知曉鄭老爺是一個言出必行、出手也大方的人,因此,對於他的大肆懸賞,很快就有人踴躍報名。
然而,不懷好意的人到底還是有不少,一則鄭老爺打著懸賞名義,暗地裏卻和繡娘暗通款曲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南陵城,一些人家聽了這樣的消息,紛紛讓自己的妻子不要再到鄭家商行做事。
更有幾個丈夫聽了這樣的傳聞,選擇要休了自己的妻子,隻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妻子已經敗壞了家裏的整個名聲,如此不潔的女子,便是去浸豬籠,這樣的做法也都不會有任何過錯。
女子們紛紛叫屈,找上門來討要一個公道,鄭老爺也想不到事情竟然會有這樣的轉變,這時,鄭沈氏勇敢地站了出來,她並沒有偏袒任何一個人,她隻是看著站在鄭家府邸門口的一群人,淡淡地說了一句,道:“既然大家的心裏都有不少的疑惑,那就隨我來吧,看看我們商行平日裏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正好繡房裏還有幾個繡娘,你們也可以看看她們在做什麼。”
鄭沈氏說著這些話,便提起了腳步,領著這些心有疑惑的人,沒有猶豫地來到了鄭家繡房裏,這一看並不要緊,要緊的是這些繡娘的年紀都不太大,這讓一些人本能地以為外麵的傳聞當真不錯,鄭老爺的確有了這種耐人尋味的心思。
鄭沈氏還是沒有開口,僅是看著負責繡娘日常行事的陳繡娘,陳繡娘自然明白她的意思,對她行了一禮,看著跟在鄭沈氏身後的這些人,道:“我知道大家對於我們這些在鄭家商行的繡娘們有所誤會,既然大家都來到了這裏,那我也就不多說什麼客套話了。”
陳繡娘從自己桌上拿來了一本冊子,道:“”這是我們每天具體分工的明細,上麵清清楚楚地寫著,我們何時開始做工,何時用午膳,何時會有休息時間,何時做完了手上的事務離開商行,你們可以看一下。”
這些人將冊子攤開來看,確實如陳繡娘所言的那樣,每一頁都詳細記錄了繡娘們在鄭家商行的一切,不過,仍是有幾個人明顯不信這紙上寫的東西,道:“那又如何?寫的東西可以偽造,說不定你們是早料定了會有今日的這一出,提前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以此來掩蓋你們齷齪的真麵目。”
陳繡娘僅是笑了笑,道:“是嗎?那你們倒是可以問問你們的妻子,問問她們在鄭家商行,是否連鄭老爺一次麵都見不到?每天要忙的繡工那麼多,若還能有多餘的時間去做其他的,那我可就是真的有些疑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