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楊業歸宋(2 / 3)

在毀掉太原城後三年後,趙光義又讓人在原唐明鎮的基礎上重修太原城。所以咱們現在看到的太原城,並不是北宋之前的太原。新太原城修好後,趙光義還是不放心,便讓人找來了道士,向他們詢問解決之策。道士說:“隻要釘死龍脈,便可高枕無憂。”於是在道士的建議下,趙光義讓人將太原新城的路口全都設計成“丁字路”。

當然這是迷信說法,筆者認為,山西再也沒有出過皇帝,這是經濟、政治中心轉移造成的。在北宋之前,山西一直算是中原地帶,不管是在經濟、政策還是軍事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原作為山西的重點城市,自然容易出現皇帝。而在兩宋之際,經濟中心南移,太原在經濟水平上就與發達城市落了一大截。在明朝之後,政治中心又移到了北京,太原就更難與大城市爭鋒了。

隨著影視劇《忠烈楊家將》的熱播,楊業為國盡忠、戰死沙場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傳說中,楊業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楊家擔了七分。但事實是,楊業歸宋時並沒太受重用,也沒受重賞。宋太宗封賞降臣之時,除了北漢主劉繼元之外,馬峰、郭萬超等四人受的封賞最重,楊業根本靠不上邊,所以都未在記錄之列。

歸宋三個月後,因為要被派往邊防前線,才有了對他的所謂厚賜。宋朝的用人之計是密賞,跟今天企業的密薪製相似,賞了些什麼,賞了多少,別人無從知曉。

楊業在宋朝的地位不高,從沒有成為宋軍的主將。歸宋時,楊業受封“左領軍衛大將軍”,說白點隻不過是個“環衛官”的角色,而所謂的鄭州刺史,也不過是個從五品的虛職。以這樣的官位是無法近得皇帝身邊的,離朝廷重臣相去甚遠。他在北漢官至建雄軍節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員。兩相比較,天壤之別。

楊業在宋廷不過是位列偏裨的邊將,入宋不足8年就戰死在邊關,《宋史》 甚至連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楊業不受重用,事出有因。這既與他的家庭出身有關,也與宋朝軍事體製的結構有關。

首先,楊業的家世背景讓他難獲信任。楊業的父親楊信原為麟州刺史,當時各種割據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楊家雖然也算是一方豪強,但勢 力相對較弱,隻能於夾縫中求生存。

楊業20歲就被派給劉崇,這可能是一種家族謀略。楊業年少英雄,很有才幹,所以很快被劉崇賞識。但是,951年劉崇在晉陽自立為帝時,楊業的父親已經 歸降後周了。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複雜難解的現象,楊業在北漢聽差,他的父兄卻在後周為臣,父子三人效力於互相敵對的兩個國家。

由此可見,哪怕親如父子兄弟,在亂世的紛爭年代也都是以自保為主,各自為政。當然啦,楊業的父兄與自己敵對,也能從側麵看出來楊業並不受楊氏一族的重視及疼愛。這樣一種局麵的形成,當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楊業父親的預先設計。在那個時代,腳踩兩隻船,誰先到岸就靠誰的現象並不鮮見。按今天的話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也許更為安全。楊信去世之後,楊業的弟弟楊重勳繼承了麟州刺史的職位,因為楊業效命北漢與後周為敵,當然不可能返回後周繼承父業。

麟州地處北漢與後周邊境,楊氏的 武裝力量有限,沒有強大到足夠自保或自立,為了保全自己、保存實力,楊重勳在北漢與後周之間不停地搖擺,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幾次投降北漢又數次回歸後周。 有這樣的家世背景,楊業投降北宋之後,難免讓人覺得不夠放心,而他自己也會虛上幾分。後來當監軍責問他是否有異誌時,他顯得格外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