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李逸迎奉天子詔,便要拔寨而起往青州進發,荀彧進言道:“主公且慢,我料此次改道青州必是董卓一石三鳥之計。而今天下皆知董卓當政,而今不過是借朝廷之名詔封主公,董卓如此恩厚主公加官開府,便是要主公奉命招討青州。主公往青州奉旨,便不可歸京阻礙其把持朝政,若主公回京,便是抗旨不尊。彼時董卓便可下詔罷黜主公官職或是下獄問罪。再則,董卓欲使我軍與青州賊拚個兩敗俱傷,或是就此將我軍葬送在青州賊之手。縱然主公僥幸建功,麾下軍卒也必有損傷,其時董卓已獨斷朝綱,便可借今日升賞之情,招主公為其所用。
突然李逸長歎道:“可歎某出身低賤,雖得諸公之助,然今不過微末之功,又無落腳之基業所在,今蒙天子下詔暫攝泰山,雖明知是董卓所謀,也不得不奉詔而行。”
田豐先笑道:“主公不必憂慮,豐有一計或可解此局。”
“願聞元皓先生所謀”。李逸忙拱手請教。
“主公,今泰山賊勢甚眾,然其皆為無謀貪財之輩,主公可秘差人往泰山,願獻錢糧之物使泰山諸賊暫且罷兵月餘。主公再上表朝廷,隻說泰山諸賊已探知大軍進剿之事,皆已隱匿行跡,暗中布置軍馬,賊眾我寡軍力懸殊如同天壤,我等不敢貿然進軍,奏請朝廷調撥十萬西涼軍,前來歸主公調用剿賊,董卓怎肯授主公十萬虎狼?必然不準。主公可再言今豫州賊勢漸起,請朝廷明詔定奪就此引大軍回京,或是暫舍青州之賊,改行豫州剿賊。料董卓見詔必寧使主公往豫州。主公可請鎮守許昌,若得許昌我軍便有立足之地矣。”田豐侃侃而談道
“甚妙,元皓此計必可行,董卓此時急於行廢力以立其威,必不使主公歸京徒增其阻礙,主公大可趁機取許昌為根基。今豫州潁川,汝南諸郡,黃巾肆虐盜賊四起,主公若得許昌,可行安民之策,招攬流民鼓勵生產,整頓軍備待機而動,先取潁川汝南,複謀豫州一地,再令一上將取下揚州,待時可攜兩州之力威震荊州劉表,徐州陶謙,或分兵出江東,則大業可成矣。”荀彧也上前道。
“嘿嘿,文若元皓此言雖妙,不過異想天開耳,”正在此時,沮授卻在旁冷笑道。
“則注何處此言?”鍾繇開口詢問。
“諸公視大漢無人否?天下諸侯皆死否?若董卓行廢力之大逆,天下諸侯豈會坐視?待時必大動兵戈天下大亂,豫州四戰之地,必首當其害,又豈容我軍發展生產做大?”沮授開口道。
“不錯,則注先生此言有理,某早前出京之時,已在都城安置密探,昨日得報,袁紹與董卓惡,這冀州刺史韓馥乃袁家故吏門生,我料袁本初必不日攜家眷出京,往冀州而來。料袁紹出身名門,四世三公之後,待至冀州登高一呼,天下諸侯之輩必然蜂擁響應,若董卓行大逆之舉,虎牢關之東各郡諸侯必群起而伐之,眼下我軍需盡快擇一落腳之地暫且安身,招攬天下英傑,擴充軍馬,以備戰亂四起時有所作為。某之意也是前往許昌,暫且安身。”
沮授荀彧等齊聲道:“主公明見,請主公即刻下令兵發豫州。”
李逸立起身來,環視眾人一眼,便下令道:“陳琳,即刻以本將之名表送朝廷,請旨豫州。張遼何在?命你為主將,張頜鞠義為副將,荀攸為軍師,即日起馬步軍三千先行往許昌進發。”
張遼荀攸等人忙出班領命。李逸又吩咐道:“顏良文醜,田豐沮授,命你四人分作左右兩軍,各引兩千軍卒,高順引三千步卒在後,文若與孔章(陳琳字)正南(審配字)先生隨本將引其餘軍馬為中軍,即刻兵發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