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眾人躬身領命。
“元常先生,你可引十餘隨侍親丁,往常山郡,替本將尋訪一少年將軍,此人姓趙名雲,字子龍,乃常山真定人士,某已探知,這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勇武不下洛陽呂布,我軍若得此人,則得一無雙先鋒大將也。切記,此人乃仁人之輩,信義無雙,先生無論如何,皆要設法將其為某招攬而來。”
鍾繇見主公如此鄭重,心知此人必有過人之處,忙躬身領命選了十餘精壯小校,往常山去了。
次日陳琳差信使奉表飛往洛陽,同時大軍依次開拔,先行兗州青州方向,待天子詔書至,便改道往許昌進發。李逸暗中將兩封密信交付信使,一封乃是遞交董卓,一封則是嚴令需麵呈太後何蓮。
李逸統領中軍,揮動大軍行至青州境內,有小校來報,前方張遼被一將引兩千餘人所阻,正欲交戰。李逸聞聽,忙命審配統領軍馬,自己親帥百餘騎飛馬往前軍趕來,待到張遼軍中,張遼回報:“末將引軍行至此處,遭一將攔住去路,此人行軍布陣頗有章法,先與路上設置鹿角陷阱,複令數百弓箭手占據左右土山,我軍不敢貿進。”
李逸聞言,便同張遼來至軍前,李逸單騎突出,朝對麵高呼:“某乃朝廷親封中郎將李逸,奉天子詔往青州泰山赴任,欲借貴處行軍,不知何人攔我?”
隻聽一陣馬蹄聲響,對陣突出一騎,馬上一將身披鐵甲,手握長槍,開口答話道:“可是北邙山斬段矽,殺張讓,奉天子聖駕還都,新近剿平冀州匪患之中郎將李孟嚐否?”
“正是本將,不知將軍何人?此是何處軍馬?”李逸見來將言辭中對自己頗有敬重之意,也開口回問。
哪知敵將聞言,竟驅前數步,翻身下馬,拜倒在路邊回道:“某姓於名禁,字文則,乃泰山巨平人士,因鄉中多遭黃巾盜賊禍亂,為保長鄰,遂自散家資招攬兩千餘鄉黨訓練成軍,今日聞聽有軍馬前來,隻道是泰山賊來犯,不想確是阻擋將軍去路,還請將軍恕罪。”
李逸聞言心中大喜,知道是前世曹操賬下五子良將於禁到了,忙下馬步行而前,雙手扶住於禁手臂托起,道:“壯士聚集鄉勇,保護鄉黨,實乃忠勇之士,所謂不知者無罪,隻是壯士眼下不過兩千鄉勇,若要剿除這泰山賊又如何成事?眼下朝廷諳弱,本將奉詔暫攝泰山,正是用人之機,文則何不投在軍中,與本將一道剿除賊寇保境安民?日後剪除不臣匡扶朝廷,立下功勳,也可不負文則一身本事,光耀門楣?”
於禁早知這新晉中郎將李逸雖出身行伍,不過數月便屢立功勳,深得朝廷太後與少帝信任,且聞此人愛兵如子,與麾下同甘共苦,所領之軍軍紀嚴明,賞罰分明,與民秋毫無犯,更是禮賢下士之人。今見李逸有意招攬,也不再思慮,便複拜倒在地,口稱“於禁願憑主公差遣。”
李逸大喜,便命於禁為點軍司馬,整頓本部軍兩千,皆換了衣甲號令,仍由其統領,並入中軍,複令張遼填平陷阱,在前行軍。。
眼見便到泰山郡,朝廷天使趕到,果然如田豐等人所料,董卓假朝廷之名詔命中郎將李逸即刻移師豫州,領潁川太守,並領汝南軍事,剿除豫州黃巾盜賊之禍。所部軍馬皆由李逸統製調遣,一應將校皆聽憑李逸任免。並賜金千兩,調撥糧草萬石供其支用。
當即李逸將詔令傳及諸人,令張遼引軍在前,即刻改道許昌,複令後軍高順,經由兗州陳留直赴許昌取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