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經常有信徒的子弟來找我,希望我能為他們介紹一份工作,或者推薦他到某機關任職。那個時候人浮於事,要找一份差事很不容易,更何況自己也不知道幫他介紹的工作適不適合,更不知道他的耐心、恒心、毅力究竟如何,但是基於和信徒之間的香火因緣,總想要助他一臂之力。於是千辛萬苦,打聽聯絡,穿針引線,好不容易幫他找到職業,趕忙去通知他,不料對方卻說:“不要了,我已經在別處上班了。”我當時心想:自己白費一場心也就算了,但是對機關主管失去信用,要我如何交代呢?他們也是賣我個麵子啊!這種情況幾次以後,再有人找我介紹工作,我心裏雖也起了警覺,但輕言拒絕,斷了別人的信心,總是於心不忍,所以我想出了一個代替的辦法告訴他:“你先看報紙的尋職欄,或者我提供一些數據給你,你認為這個職業和你的能力、興趣吻合,就自己打電話過去。”對方往往說:“不行啊!他們不認識我,又沒有人介紹,不會招用我的。”我告訴他:“你可以向機關行號的主管介紹自己的專長,並且說:‘我讓你試用兩個月,兩個月以後,如果你覺得我可以用,再續用;如果你覺得我不適合,我就走。我是來讓你試用的。’老板聽說你是來讓他試用的,他不需要負什麼責任,也沒有人情負擔,就會試用你。如果你能經得起試用,可能就會一帆風順,前途光明;如果你經不起試用,那就得重新調整自己,重新學習。”經過我這一番分析說明,年輕人求職大都能無往不利。
創建佛光山以來,最常見的是一些夫妻吵架,其中一方負氣離家出走,或者一些小孩被師長責罵,在羞愧懊惱下不告而別。他們常常一來山上,就請求出家,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收留,但如果一口拒絕,無法幫助對方解決苦惱,這個人再一走了之,可能一家人都會因此而陷入悲傷的情境,所以我采取代替的方式,在談話中得知他的住址、電話,悄悄地和他的家庭聯絡。結果家人聞訊趕來,一番懇談之後,夫婦和好如初,父母子女重逢相聚,每次看著他們歡歡喜喜地攜手下山,心中的欣悅真是不可言喻。
常有一些慈善團體向我化緣,如果當時身上有錢,我十分樂於隨喜;偏偏我生性沒有儲蓄的習慣,經常這手收到的供養金,那手又拿去布施結緣,因此經常有出手不便的時候。但又不忍心讓他們空手而歸,這時我趕快搬出自己的著作,請對方拿去義賣,這樣一來既可以滿足來者的需要,又能流通佛法,豈不比斷然拒絕更為美好!
一生之中最困窘的是別人向我告貸。因為實際上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來,都是在“以無為有”中度日。龐大的弘法事業所費不貲,我們的每一分錢都是用在刀口上,但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呢?許多人隻看到外表的富麗堂皇,卻沒有想到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然而念及偉大的佛陀尚且不逆人意,我區區凡夫福薄德淺,豈能隨意拒絕,傷害人情?因此我總會準備幾十元美金或幾千元日幣帶在身邊,當有人提出借錢的請求時我便直言相告,隻有將儲蓄的外幣以為捐助,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對方的請求,也不致彼此難堪。多年以來,或許正因為我向來和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借貸關係,互相不倒債,所以情義都能維持得十分長久,想來也是人生一得。
代替拒絕不是簡單的表麵功夫,必須打從心裏先不要有抗拒、排斥的念頭,從而平心靜氣麵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切忌魯莽行事,遷怒別人。
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們最會利用各種善巧方便來代替拒絕:《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不從否定上教人拒絕貪愛邪見,而代之以三乘教法;《淨名經》中維摩詰大士不從消極上教人拒絕世俗之樂,而代之以法樂的施化;提婆菩薩親近信奉邪道的南天竺王,以參政輔佐來代替一般行者拒絕、輕視的態度,結果舉國人民皆被度化;盤珪禪師收留人人唾棄的小偷,以愛心代替一般人拒絕、默擯的態度,結果使得佛門多了一位龍象。
每次披覽聖典,讀到古聖先賢慈悲度眾的事跡,都令我感動涕零。後來我自己收徒度眾,更深深感受到代替法門的無限妙用。有許多人說:“師父,您何必如此客氣,直接說明拒絕就好了。”當然,拒絕隻要一句話,非常簡便,但是它具有很大的殺傷力;我寧願自己麻煩一點,找尋代替的方式,讓對方能夠接受,讓對方能夠成長。我每到一地,均十分留意當地的事物。數十年來,我發覺教育出問題的地方,往往在於父母師長習慣以拒絕的態度來對待下一代;而人際關係出了問題的人,大都在於他們經常用拒絕的方式來否定別人。在此奉勸諸位:要給人信心,要給人歡喜,要給人希望,要給人方便。所以即使不得已要拒絕的時候,也不要輕易地拒絕,而要有代替地拒絕;不要立刻就拒絕,而要能婉轉地拒絕;不要無情地拒絕,而要有幫助地拒絕;不要傲慢地拒絕,而要有出路地拒絕。
拒絕要讓對方感到歡喜,拒絕對方要有藝術。
·佛光菜根譚·
一個有用的人,勇於承擔而不推諉,要給人信心;
一個優秀的人,凡事決不輕易拒絕,要給人希望。
做個能講話也會聽話的人
唐太宗對王珪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善於評論。你從房玄齡等人開始,評價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麵比他們有所長。”
王珪答:“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這方麵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麵子,這方麵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出將入相,在這方麵,我比不上李靖……至於批評貪官汙吏,表揚清正廉潔,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麵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一日之長。”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世間有各種人,士農工商代表各種不同職業的人,貧富貴賤代表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男女老少代表各種不同年齡及性別的人,善惡好壞代表各種不同品德、操行的人。世間的各種人等很難一一細說,現隻舉一個團體中或一次會議裏常見的幾種人:
一、沒有主見的人。這種人自己沒有看法和主張,你這樣說,他認為好,你那麼說,他也認為很對。沒有主見,沒有看法,人雲亦雲,被人牽著鼻子走,隨波逐流。這種人在團體裏,有也好,無也好,無關緊要,永遠是個默不出聲的聽眾。
二、立場不穩的人。這種人唯利是圖,沒有立場,也沒有是非對錯,你對他有利,他就舉手附和;對他無利,即使好事,他也可能反對。見風轉舵,出爾反爾,沒有是非判別,這種人永遠東風吹東倒,西風吹西倒。就拿當今的人來說,今日投向這個黨派,明日投向那個黨派,把個人利益擺在前麵,把群體的利益放在後麵。這種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三、思想偏激的人。這種人沒有公平正直的性格,隻有偏激的思想,不能隨眾合群,隻知道執著一己之見,有己無人,不重視理則、不重視圓融,不能群策群力,在一個公眾會議的地方,他可以跟你反目、辯論。這種人對事理偏執,很難妥協,在團體裏也很難和人相處,隻有令人望而生畏,除了對他“敬鬼神而遠之”,並無他方。
四、行事武斷的人。這種人不接納別人的意見,不顧慮大家的需要,自以為是。這種人假如權力在握,不重視公議,不重視輿論,執著己意,武斷獨裁,則事情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沉默寡言的人。這種人不喜歡表達意見,在任何場合都是沉默寡言,隻有聽人講話,讚成的也不熱烈附和,反對的也不表達意見,隨眾而來,隨眾而散。這種沉默寡言的人,在會議場合,有他不多,無他不少。
六、智慧圓融的人。在任何團體裏,最受人歡迎的當然就是有智慧、處事圓融的人了。這種人說話事理兼顧,表達問題諸方圓融,講究的是少數服從多數,講究的是尊重包容,這就是民主的風度。一個團體或一場會議中,如果能多出幾位智慧圓融的人,處處兼顧,處處圓融,那麼這個團體必定興隆,會議必能成功。
為人客觀,處事圓融,做個能講話也會聽話的人,懂得隨緣,更能堅守原則,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佛光菜根譚·
和平是大家共同向往的,但是絕非喪失尊嚴的苟安;
而是人人在平等的原則下,共存共榮。
人間聖賢
孔子看到魏國一大臣正大量製造武器,準備叛亂。孔子聯想到:他們叛亂會有什麼結果?一定是民不聊生。大臣知道孔子已經發現了自己的企圖,就派人把孔子困住,不讓他走,說:“您要對天立誓,不把我的事說出去,我才放您走。”孔子說:“好,我答應你。”就這樣脫身了。之後,孔子立即對學生說:“走,去告訴國君。”子路就說:“老師,你何以言而無信?”孔子答:“在威脅之下的信用可以不用遵守,而且縱使我去通告,我個人的信譽毀壞沒有關係,隻要千千萬萬的人民免於災難就好。”
摘引自《小故事真智慧》
佛經說人生有十種性格:佛性、菩薩性、緣覺性、聲聞性、阿修羅性、天性、人性、地獄性、餓鬼性、畜生性。人間固然有許多地獄、餓鬼、畜生,但也有許多如佛的聖賢:
一、為國忘家的人。在人間聖賢當中,為國為家的人算是最難得的了。例如為了發展國家憲政而犧牲生命的清光緒六君子,以及一九一○年殉難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他們都是為國為家,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最為人稱道的大禹王,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為國為家的精神,其心可昭日月,吾人不可因為時代久遠而遺忘他們。
二、為公忘私的人。每一個時代都有許多為公忘私的聖賢,例如孫中山倡導“天下為公”,張自忠抗日為國捐軀,為公忘私,以聖賢稱之,當之無愧。曆代有許多賢臣,他們為了奏請民生富樂之計,不惜冒死直諫,雖然皇帝要砍他們的頭,他們仍然毫不畏懼地說:“請陛下聽臣說完再砍不遲!”這種以死許國、因公忘私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三、為人忘我的人。各個時代為人忘我的聖賢豪傑也是不計其數,因此能維護天地間的正氣。琉璃王要消滅迦毘羅衛城,當要血洗殺戮時,身為城主的摩訶男對琉璃王說:“這裏畢竟是佛陀的故鄉,請你接受我最後一個要求!”琉璃王問:“什麼要求?”摩訶男說:“現在你要殺死這麼多人也不容易,現在我潛到水底,你就放手讓他們逃命,等我從水底浮上來時,沒有來得及逃的人再由你去殺!”琉璃王覺得有趣,於是答應。摩訶男潛入水中,即刻把頭發縛在樹根上,他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爭取城民逃命的時間,這就是聖賢可歌可泣的義行。
四、為義忘利的人。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問:“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世俗之見以利為先,而聖賢則以義為先。自古以來,中國有很多的義莊、義井、義田、義校、義塚、義橋等,因義而建的事業,當中意義無限。另外還有許多義士、義警等,也為人間留下佳話。
五、為法忘軀的人。在人間裏,為法忘軀的聖賢可以說車載鬥量。例如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尊者,在佛法東傳之初他們與神通的道士鬥法,險象環生,最後憑著佛陀舍利的法力,得以在中國廣大弘傳佛法。再如神會大師在滑台大會為六祖大師定位,他以老邁之軀,冒著生命危險,慷慨激昂地發表高論,終於讓師門大法得以順利弘傳。今人能夠得以聞法學佛,實在應該感謝這些為法忘軀的聖賢,如果沒有他們,何能致之!
·佛光菜根譚·
牙齒以堅硬易毀,故聖賢貴柔;
刀刃以尖銳快摧,故聖賢貴渾;
神龍以難見稱瑞,故聖賢貴潛;
滄海以汪洋難量,故聖賢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