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看到和尚甲,大吃一驚: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和尚甲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兩人走到後院,和尚甲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

摘引自《哲理故事》

漢高祖劉邦一生戎馬,當他受困平城時,雖是兵多將廣,但單靠武力無法突圍而出;孔子受困陳蔡之間,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皆束手無策,無人能助他脫困。不管偉人、平民,在一生當中都會遇到一些困境。如何脫困,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人生課題:

一、提升能力。人之所以受困,必定是計劃不周,行事不到。例如資本不夠,坐困愁城;或是受人脅迫,感到危險。這個時候求告無門,隻有靠自己提升信心、實力,才能渡過難關。雖然有些事可以讓時間去解決,但時間不是萬能的兵符,還是要吾人自我充實,運用一日、一周乃至更長的時間。越王勾踐則以數年的時間換取“生聚”、“教訓”,最後終能打敗吳王,複興越國。

二、改變觀念。人會被困難包圍,大都因為自己守成不變;一成不變,所以失去先機,使自己陷於危困之中。就如一場戰爭,沒有進攻策略,也沒有退兵計劃,僅靠一成不變的戰術,被圍困自是意料中的。如果此時能改變觀念,重新規劃,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兵法裏有說“出奇製勝”、“變換陣勢”,能夠改變觀念,才有脫困機會。

三、轉換跑道。一個人以種水果營生,多少會遇到台風、蟲害,眼看著即將可以收成的水果,一陣台風過境,一次蟲害流行,一切付諸流水。其實,人生跑道很多,改為務農也不錯,種稻、種菜、種豆都可以。若覺務農不好,那麼經商也可以;無意經商,那開個小工廠吧。自己不是企業人才,就心甘情願當上班族,拿固定薪水養家糊口也不錯。世間道路之多,有陸路、海運、航空,條條大路通長安,為何要墨守成規,不肯轉換跑道呢?

四、培養因緣。有人一生諸事不順,求職職業難找,做事事業不振,一生都活在艱難危困之中。這時不必怪國家社會,也不必怨親人朋友,要怪隻怪自己因緣不具。所謂“諸法因緣生”,一切事業都要有資金、土地、市場、計劃、文宣、人才等等。這許多因緣缺少其一,事業就不易成就。所以,受困時不必怨天尤人,若懂得此中道理,當下開始,好好跟人結緣,以自己的少量能力、發心、因緣,回向給別人,把自己融入其他因緣,有朝一日因緣具備就可東山再起。

五、掌控機遇。在人生行事當中,有易處之人,也有難處之人,有易處之事,也有難處之事。這許多難易人事當中,都有我們的機遇。機遇是一時的,它可能和你擦身而過;失去機會,不容易再來,所以懂得掌控機遇,就是脫困的要點。一個理念、一個示範、一句話、一個人、一件事,都可能是你的機遇。美國費城百貨公司總經理詹姆斯,有一天在偶然機緣下,親切地端了一張椅子給到店內躲雨的老太太,沒想到這位老太太是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後來詹姆斯接受邀請,加盟卡內基旗下,因此飛黃騰達,一生功成名就。

一次機遇可能改變一生,人生豈能不好好把握機遇!

·佛光菜根譚·

不墨守成規,不故步自封,才能在變化中求進步;

不短視近利,不好大喜功,才能在守成中求成長。

不要錯失良機

從前我在焦山佛學院念書的時候,曾有機會可以進國立師範學院念書,但師父卻以苛責的語言回絕了我,而送我的師弟今慈去念大學。後來師弟還俗,我才恍然大悟,師父罵我,是故意用一種激烈的方式讓我“不要錯失良機”。

在佛光山草創初期,正是財務最拮據的時候,我陸續送慈惠、慈嘉、慈怡、慈莊、慈容等人去日本留學。她們在臨上飛機時頻頻問我:“師父,我們一個個走了,您一個人怎麼能料理開山那麼多事情呢?”我以平靜的口氣回答:“我一個人就可以了,你們不要猶豫遲疑,錯失了良機!”她們畢業歸國之後,幫我辦理各種文教事業,佛光山因而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後來,我繼續送了一些徒眾到世界各國去深造,但也有一些沒有條件留學的弟子前來要求留學,我回答他們:“你們留在山上好好學習行政、法務,不要錯失良機!”一些弟子聽從我的勸告,繼續留在佛光山多方參與,現在都已是住持一方,他們都很感謝我當年的苦心;一些弟子一意孤行,後來學無所成,悔不當初,才知道自己沒有條件,即使爭取到機會,也不是良機。

所以,什麼是良機?我覺得,有未來性,能利己利人的機會,才是良機。回想起來,我並無聰明才智,境遇也不是很好,但仍能為佛教創出一番天地,沒有錯失良機正是重要因素。

數十年前,因為我經常為了護持正法、厘清佛教的原則而在報章雜誌上掃除邪見,又寫了一本《釋迦牟尼佛傳》,引起日本大正大學的注意,寄給我一紙博士班入學通知單,希望我前往就讀。當時我想:這個機會實在太好了,我要努力讀書,將來學成歸國,服務大眾,好為中國比丘爭一口氣,讓大家知道不是每一個人到了日本就會變節還俗。既而又想:我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在台灣這片佛教沙漠之中開辟了一些綠洲,如果我去了日本,有誰能繼續我的願心,將菩提種子遍撒台灣各個角落呢?正在猶豫的時候,高雄萬隆醬園的朱殿元居士得知這個消息,焦急地跑來問我:“你已經是我們的師父了,為什麼還要去日本當學生呢?”我突然醒悟:此時此刻,我何必為了博士虛名爭一口氣遠赴東瀛呢?我留在台灣好好耕耘這一片淨土,如果能讓佛教擁有光明的前途,就足以證明比博士學位更為重要!後來事實證明,我雖然失去了深造的機會,但是我並沒有錯失良機。在此二十年後,美國東方大學頒給我榮譽哲學博士學位。這麼多年來,我看盡世事起伏,往往發現:人之所以會錯失良機,大多在於私心自蔽,以致自他受害。原來所謂良機,是要自他歡喜,彼此有益,公私兩利才可。

中國有許多要人把握良機的格言,很值得我們銘記在心,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不要錯過行孝的良機;“苦口良藥,忠言逆耳”,是提醒在當局者不要錯過忠言的良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是在警惕青少年們不要錯過青春的良機;“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是在勸告行為放逸的人不要錯過行善的良機。佛教經典裏鼓勵大家不要錯失良機的字句更是俯拾皆是,像《華嚴經》的“不忘初心”,《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維摩經》的“不請之友”,《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都是把握良機的最佳法門。總之,沒有機會的時候廣結善緣,機會來臨的時候及時掌握,就不會有錯失良機的遺憾了。

·佛光菜根譚·

能夠克服困難,便能獲得良機;

能夠解決困難,便能化解危機;

能夠麵對困難,便能尋求轉機;

能夠不怕困難,便能把握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