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引自《小故事真智慧》
曆史上有很多偉人能夠功成名就,都要感謝有良好的家教。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王羲之練字,都是因為家庭教育成功,終能成為不世之才。
現在的家庭教育,最要緊的是要養成兒童這幾項品行:
一、處世的誠信。兒童從小如果養成說謊的習慣,無異前途埋伏了危機;養成處世的誠信,是成功立業的根本。
二、良好的習慣。從小培養兒童愛好整潔、慈悲護生、隨手關燈、關門等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習慣,何患將來做人不能圓滿。
三、禮貌的品德。兒童從小就要養成他對人尊敬的習慣,不但對長輩要有禮貌,對待其他任何人都要謙恭有禮。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能夠待人以禮,將來自然也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四、接受的性格。有的學生不會讀書,不會考試,是由於上課不能專心聆聽,沒有接受的習慣;沒有接受的性格,猶如器皿覆蓋,如何能承受天降甘露?所以從小要養成兒童接受的性格,如此才能學習、進步。
五、勤勞的美德。“勤有功,戲無益”,兒童的心智未能健全,皆因好遊玩,應該導引他們讀書、工作,養成勤勞的美德。
六、正常的生活。養成兒童正常的生活,包括三餐起居,以及情緒的正常;生活正常,有益於身心健康,對於將來立身處世更是關係重大。
除了以上六點,尤其要維護兒童的自尊心,不可經常肆意地諷刺他、譏嘲他、責備他、歧視他。有的父母常說,我的兒子沒有出息,我的小孩不乖,我的女兒好吃好玩等等,因為你任意地用語言傷害兒女幼小的心靈,他聽到父母一直看不起他,數落他的不是,會生起反叛的心理,幹脆做個不好不乖的兒女。所以,父母應該信任兒女、尊重兒女,不要和兒女形成對立。佛教的“同事攝”、“愛語攝”,實在都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應該學習的課題。
·佛光菜根譚·
生活的教育重於知識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於功利的教育,
普及的教育重於特權的教育,自覺的教育重於接受的教育。
老人的贍養與頤養
傳說有個棄老國,規定凡是老人都必須驅逐到遠方,不可以養在家中。因為國王認為老人是多餘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費米糧。所以,在這個國家裏舉目所見都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有位大臣很孝順,眼看父親年老,不忍心把父親流放山林,就瞞著親友鄰居,偷偷地挖了一個地窖,把父親藏在裏麵奉養。後來這個國家的作為觸怒了天神,要施以懲罰,就以四個問題來為難國王,舉國上下無人能解答。眼看受到天降災難,所幸靠著這個老人的智慧而拯救了全國。
社會老齡化是現在舉世共通的問題,獨居老人更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現在有很多老人生前乏人照顧,甚至死後多日才被鄰居發現,真是老境淒涼,情何以堪!
老人最怕孤獨,不能單獨生活,就如小孩子不能讓他單獨留在家裏。現在所好者,社會上有托兒所,也有托老所。但是,老人縱然有兒女請來的仆傭照顧,心靈上還是很孤獨,沒有依靠,缺乏安全感,所以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顧,其次才是經濟幫助。中國社會過去講究晨昏定省,承歡膝下,能對老人噓寒問暖,隨時表達關懷,還是很重要。
中國過去一向以禮儀之邦自居,中國人是個非常重視倫理孝道的民族,但是曾幾何時,現代人的孝親思想已大不如前,所謂人心不古,尤其“久病床前無孝子”——多年前我曾因開刀住進榮總醫院,在醫院短短幾天看到病房百態,感觸很多。例如,在兒童病房裏,父母每天都在一旁照顧,而老人病房裏卻難覓子女的身影。也有一些子女難得到醫院探望父母,手上卻帶著錄音機,他不問病情,隻問:“要給多少遺產?房子要給誰?財產怎麼分?”等話錄好,掉頭就走了。有的病人則是送到醫院時,兒媳一大堆跟著來,過世時卻一個也沒到。真是“隻有慈心爹娘,沒有慈心兒女”。
所以,老人如何贍養天年,自己也要有所準備,凡事應該在有生之年就早作安排交代。尤其對於財產的處理,最好生前就能預立遺囑,有的捐給國家社會,有的捐助公益團體,有的分給兒女。隻要自己心甘情願,早一點處理,免得最後兒女因為互爭財產而兄弟鬩牆,甚至於自己也無法入土為安。
老是生命循環的自然現象,人老的時候會因盛色、氣力、諸根、壽命等境界衰退而感到苦惱。但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的經驗、智慧都是無價的財寶,應該傳承給下一代,應該得到社會的重視。
再說說“養老十法”:
一、早起十念法。一早起床,心中稱念佛菩薩聖號,讓信仰成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二、晚睡一炷香。晚上睡前靜坐十幾二十分鍾,令心平靜。
三、飯前五觀想。吃飯時心懷感恩,保持歡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要增加腸胃的負擔。
四、生活要放下。思維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過眼煙雲般不實在,而逐漸放下執著。
五、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雖壞了,但真心佛性不減,隻要積極培福,增長慧命,必有光明的未來。
六、心中常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到老年,多少會反省一生中的過錯,而深感懊悔和遺憾;若能真心懺悔,就像清水洗滌過一樣,人格便能升華,心中也能坦蕩。
七、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總覺得身邊要有錢才有安全感,或者預留財產給子孫;事實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若遇不肖子孫爭奪財產,情更難堪。何妨將身外之財用來廣施十方,厚植福德,來生得生善處,也能庇蔭子孫。
八、發心肯服務。退休後,生活空間更廣,時間更多,可發心投入義工行列,為人服務,以擴展生活領域,更可與人廣結善緣。
九、幽默常歡笑。常雲“一笑解千愁”,時常保持開朗歡喜的心情,有益於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更能為人間增添歡喜。
十、健康要運動。“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運動可以活絡筋骨,讓身心活動起來。
老人最重要的要會安排生活,身體好的人可以到處旅遊,最少要歡喜與人談話、種花植草等,培養多方麵的興趣,自能安度晚年。尤其要保持心情的愉快,對未來要充滿希望,若能早晚念佛,從信仰中獲得心靈的寄托,當麵對死亡時能夠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無有掛礙、無有恐怖。能因信仰而度脫苦厄,這是最好安度老年生活的方法。
·佛光菜根譚·
百年大樹,必經多少風霜摧殘;
百丈高樓,必經多少物力艱辛;
百年老店,必經多少興衰滄桑;
百歲老翁,必經多少坎坷考驗。
病的價值(一)
魏文侯曾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都是名醫,哪一位的醫術最好呢?”扁鵲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說:“為何以你的名聲最大呢?”扁鵲答:“我的長兄治病,善於在病情發作之前療治,因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揚出去,隻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時就能藥到病除,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也隻傳於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針灸放血、在皮膚上敷藥動刀等大手術,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我的名氣也就傳遍全國了。”
摘引自《哲理故事》
人會生病,病了就需要醫治,所以發展出醫藥、醫師、醫院、護理站,以及各種醫療儀器。全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生病,也有很多人在為病人而忙。
人病了,經過醫治之後可能會康複,但也有人一病不起。病雖然帶給人負麵的痛苦,但也有正麵的啟示功用:
一、病能讓人知道保健。一個健康的人,平時不太感覺保健的重要,如果偶爾生個病,就會知道自己需要保健。生活作息正常、三餐飲食均衡、工作忙閑有度、心理情緒正常,都是保健之道。因為一次小病,讓人知道保健之重要,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二、病能讓人忍耐勇敢。病像個枷鎖,束縛人的身體,使人無力,使人萎靡,使人生活不便;但是病也讓人生起了忍耐的勇氣。病了,你必須忍受病的折磨,必須放下沉重的工作,必須相信醫生的治療。病了,就由不得你自己,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都由不得你,必須要忍耐。甚至生活作息也要聽從醫師囑咐,不能隨心所欲。一場小病,不但養成自己忍耐的力量,也會增加自己的勇氣。生病了,就要勇敢地麵對病魔的要挾,往後才能擁有更健康的人生。
三、病能讓人生起道心。佛經說,修行的宗教人士生了病之後更知道要發道心。因為人一旦病了,他會體會世間無常、人命脆弱,想做的事應該趕快完成。人不但為現在的生活而忙,更要為未來做一些安排打算。所以,病了反而容易激發人精進向善向道的思維。
四、病能讓人看透人生。人在健康時看到的是金錢重要、愛情重要、名位重要、權勢重要,眼裏所看的是世間的榮華富貴。一旦病了,看法就會有所不同。病了,看到的是人生何去何從,看到的是人生的過去和未來。病了之後,不但看到自己,而且看到所有的親朋好友,看到一切的因緣。病也能讓人參透人生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