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上無嗔是供養,口裏無嗔出妙香,

心上無嗔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均提童子

禮貌

有位將軍下帖子請一休禪師到家裏供養,一休一向不修邊幅,如同平常一般的穿著就去赴約了。守門的衛士看到他,怒喝:“哪裏來的瘋和尚,走開!走開!”一休說:“你家主人請我來吃飯的,你怎麼趕我走開?”守門的衛士白眼一翻:“胡說!我家主人怎麼會請你這種和尚吃飯?他今天請的是莊嚴偉大的一休禪師,你也不照照鏡子?快走!”

一休被擋駕,回轉去換了一身莊嚴的法服,再度來到將軍府前。衛士看到一休穿著那麼莊嚴,連忙畢恭畢敬地禮請入內。開席後,一休坐在豐盛的筵席上,將一盤盤的菜一一夾進衣服袖子裏。將軍十分驚詫,以為一休要留菜肴回去吃,當著眾人頗覺難堪,就低聲暗示:“師父,席上這麼多人,不好看……等客人走了,我再多辦些菜讓您帶回去好了。”

一休淡淡地說:“你不是請我吃飯,是請我的衣服吃飯呀!我人到了,不能進來;要穿上這件衣服,才能進來,這不是請衣服吃飯嗎?”說完,把衣服留在席上,自己穿著破爛的僧衣回去了。

禮貌是立身處世之本,也是人間和諧的要素。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就看他做人懂不懂禮貌。禮貌不能光看外貌形象,要從內心的修為開始。優質的人生、有教養的生命,禮貌必定健全。

禮貌有長幼之間的禮貌、朋友之間的禮貌、男女之間的禮貌、國際之間的禮貌,禮貌實在是人生立身處世的一大學問。說到禮貌,有以下意義:

一、禮貌是自我的修養。一個宗教徒,必然要向他們的教主、教師禮敬,所謂“佛法在恭敬中求”。修行先要修心,先把內心的貢高我慢修正,養成自己的謙卑尊重,在人我之間、衣食住行中,隨時隨地待人有禮,這就是自我的修養。

二、禮貌是心意的傳達。禮貌是傳達尊重、讚美、善意、友誼的表示。我對你恭敬、尊重,必定會在一舉手、一點頭、一微笑中,先把自己的心意透過這些操作表露出來,傳達給你,讓你知道我的善意之後給我一點認同與肯定,如此就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建立未來的關係。

三、禮貌是處眾的準則。人和人都要相處往來,我們在大眾裏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禮貌。人我之間有時難免有一些是非得失、利害關係,到底誰對誰錯、誰好誰壞,甚至誰有理誰無理,先決的評斷標準就是看誰有禮貌、誰沒有禮貌。我先把手伸出去,跟你握手,你不肯響應,就表示失禮;我向你微笑點頭,你麵無表情,就表示你無禮;我對你客氣說請坐、請用茶,你相應不理,就是你沒有禮貌。沒有禮貌就先輸了一籌——修養、氣度都已經落在人後,又怎麼能和人同等較量呢?

四、禮貌是家庭的倫理。兒女出生後,父母首先要教育的就是禮貌,所以在嬰兒牙牙學語時,就要教他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再大一點,要主動跟人問候早安、你好,要學習優雅的語言——請、對不起、謝謝你。家庭內部,雖然是父母兄弟姊妹,彼此之間也要有禮貌的語言,要懂得長幼有序,才能維護家庭的倫理。

五、禮貌是社會的和諧。社會是由很多不同的分子所組成,彼此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甚至不同的族群。在很多的不同裏,要得社會和諧,必須用禮貌來規範。你尊重我,我包容你,你體諒他,他同情你。禮貌有時可以用語言表達,有時可以用肢體表示,有時可以用物品示好,有時可以用謙讓說明。中國人有所謂“禮多人不怪”,社會的安定和諧要靠大家尊重、互助、友好,用禮貌才能維係社會的和諧。

六、禮貌是人間的橋梁。語雲“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同樣,有禮貌的人,到哪裏都會受人歡迎;沒禮貌的人,到處讓人回避。禮貌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也是國與國之間的橋梁;世界上的河流那麼多,要靠橋梁才能通過,人生的河流要靠禮貌才能通過。

·佛光菜根譚·

微笑,是最美麗的語言,能散播芬芳;

禮貌,是最莊嚴的表情,能廣結善緣。

交朋友的可能性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由衷地笑,需要調動三十幾塊麵部肌肉;一個腿腳健全的人一生要走的路,加起來可以繞地球七十圈。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大約是千萬分之一,而成為終身伴侶的可能性隻有五十億分之一……

選朋友是一門學問,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為“益者三友”——要交耿直的朋友,不交花言巧語的朋友;要交能原諒人的朋友,不交惡言相向的朋友;要交正見的朋友,才能在你遇到困難時,開導你、幫助你。

《佛說孛經》中也提到“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花的朋友,在你榮華富貴的時候,把你捧得高高的,當做是一朵美麗的花朵般,插在頭頂、戴在身上,以增加他的榮耀;等到你挫折受難的時候,猶如花朵凋謝了,就被丟棄在一旁;有錢能買到如花的酒肉朋友,但是買不到患難之交。有一種朋友就像秤一樣,在你擁有權力的時候,他會向你低頭奉承;在你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就擺出一副傲慢的樣子。如山的朋友,就好比山中潛藏的各種奇花異草、飛禽鳥獸,他的德行、學問兼備,有很多內在的寶藏可以挖掘,和他在一起能讓我們受益。如地的朋友,因為大地不嫌棄任何眾生的存在,普載著萬物,蘊藏著珍貴的資源;大地能任你走遍天下,不起厭惡之心,所以,如地的朋友能為我們擔當一切,豐富我們生命的內涵。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往來,如花如秤的朋友應當遠離。

古人擇友非常謹慎,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例如浮山法遠禪師說:“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又如東漢時期的管寧,不惜與貪圖錢財、名利的華歆“割席絕交”。由此可知,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有的朋友隻適合當臨時的朋友,有緣的時候才相聚,平時並沒有太多的交集;倘若會經常往來的,就要交一個有品位、有正見、能正派、能合群的朋友,友誼才能持久。

有品位的朋友,為人誠實、幽默、能負責、有理想、有抱負;沒有品位的朋友,言談間盡是名聞利養、吃喝玩樂,俗不可耐。沒有正見,就好比照相機還沒調好光圈、焦距就按下快門,照出來的相片當然會偏斜、模糊,要交有正見的朋友才能引導你走向善道;倘若一天到晚都跟為非作歹的朋友相處,即使不變壞,也難保不會受到牽連。另外,要交正派的朋友,所謂“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與正派的朋友相交,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道德。此外,要交能合群的朋友,《阿含經》裏提到“五種非人”,大家歡喜的時候他不歡喜、大家笑的時候他不笑、大家工作的時候他不工作、該吃虧的時候不肯吃虧,凡事不能隨緣,彼此相處就不能有共識。

交朋友應當要“以德相交”,拿出慈悲、真心、義氣來交往,在緊要關頭時才會互相扶持,患難與共。要“以誠相交”,朋友之間講究誠信,摒除利害關係,才能成為知交,如辜振甫先生一生以“謙衝致和,開誠立信”作為座右銘,並實踐於企業經營,而獲得大家的尊重。另外,要“以知相交”,博學多聞的人會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應多充實自己的技能、知識,諸如會音樂、會繪畫、會書法、會刻印、會駕駛等。一個人懂得吸收新知,也會引來許多見多識廣的人,興趣相投,則能成為好朋友。最重要的是“以道相交”,一個有道德的人,無論遠近,人人都樂於和他親近。君子以信譽為信,朋友以道德為信;以道所交的朋友,才堪稱做道友、法侶、善知識。

與人交朋友,不要處處想到要別人幫忙我、有利於我,用這種自私的心態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與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樣給人快樂、給人歡喜、給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於自己,就會虧損道義。所以,“交情不求益我”。

有人說“情人眼裏出西施”、“臭味相投”,有時還是要想想:你這個朋友真的肯為你犧牲嗎?這樣的友誼能長久嗎?現在流行交網友,若不慎交到惡友,真的是“網”友,被天羅地網給網住了。所以,交朋友應該要謹慎小心。

·佛光菜根譚·

交道德的朋友,如讀聖賢列傳;

交風趣的朋友,如讀散文;

交精明的朋友,如讀財經文獻;

交誠實的朋友,如讀曆史詩篇。

美好的隨喜

黃秀美是一位美麗、柔和、洋溢著歡笑的女孩,即使在佛光山讀佛學院時仍然帶著一點紅塵的夢想。有一次,有人隨口問她:“秀美啊,想不想出家?”她卻稚情而認真地說:“我還沒穿過玻璃絲襪呢!”後來,有機會到美國,我托人買了幾雙玻璃絲襪。海關人員檢查我的皮箱時露出不解的異樣眼神,仿佛在問我:出家人買玻璃絲襪雖然不犯法,但是買玻璃絲襪做什麼?我心裏想:為了滿足一個學生穿玻璃絲襪的夢想,為了對一個徒眾發稀有的出離心表示鼓勵,先生你哪裏會曉得出家人也有天下父母心啊!

社會上,多少人慈悲為善,救助傷殘,我給予隨喜讚助;社會上,多少人勵精圖治,建設功業,我給予隨喜讚美。隨喜真是美好而有德的行為。

做好事,說好話,我雖然沒有能力為之,但是你做了,你說了好話,做了好事,我很歡喜,我隨喜讚歎。佛說,果能如此,其功德與親自去做沒有分別。可見隨喜在為人處世之道上的重要。

遺憾的是,現在社會有隨喜美德的人畢竟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是幸災樂禍。例如,你有錢而資助傷殘孤老,他批評你所做的隻是九牛一毛;你經濟拮據,但對善事也讚助若幹,他說你打腫臉充胖子。整個社會因為沒有養成隨喜的習慣,到處任意批評,肆意踐踏,這樣社會哪裏有好人好事呢?

這個社會,你好,你善,你大,你富,我嫉妒你;你貧,你窮,你笨,你愚,我看不起你。你不行善,我來行善,你批評我不是;我待人慈悲,你不慈悲,你說我慈悲不夠。任憑你怎麼做,他都要中傷批評,令人不禁想問:你希望這個世界你不行、他不行、大家都不行,難道要大家同歸於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