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待人親切,奉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就能少煩惱。因為你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別人就會讚美你、尊敬你,當然就沒有煩惱了。
此外,有了煩惱必定是自己的錯誤,要勇敢麵對,要認錯改錯。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認自己有病,不肯承認有病,別人怎麼替你治療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們的無明、減少我們的煩惱。但是,佛法縱然再多再好,如果我們一點也沒有學到,就像一個人沒有練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劍戟也不能運用,不但不能降伏敵人,反而被對方給製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處世,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煩惱魔障。尤其“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要懂得自我淨化,有了清淨的心,煩惱自然無由生起了。
·佛光菜根譚·
心中煩惱無明即地獄,心中菩提正見即天堂;
心中憂悲苦惱即地獄,心中安樂幸福即天堂。
克製情緒
有個壞脾氣的男孩,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讓他每次發脾氣時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顆。第一天,男孩釘了許多顆釘子。後麵的幾天他學會了控製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整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拔掉一顆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拔光了。父親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兒子,你做得很好。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永遠不可能恢複了。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裏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摘引自《哲理故事》
情緒不穩,仿佛隻有三條腿的桌子,缺了一條腿,支撐力量不夠,基礎不好,當然就不穩了。人也是一樣,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緒不穩,就會感到世間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對人生產生諸多不滿,或是心生沮喪、憤恨,乃至嫉妒別人。從這許多不滿、不平、不正的心理,就會造成情緒不正常,於是暴力、乖張、不講理,言行就會有偏差。
情緒不穩,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製,對外境不善處理。常聽一些人說:“我沒有辦法,我要發脾氣!”“我控製不了,我要打人!”因為控製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貪心、嗔心,於是情緒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這都是由於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喜怒無常、是非不分、善惡顛倒,因此任性乖僻。曆代暴虐無道的帝王,大致說來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結果導致國破家亡、身敗名裂。
情緒失控的人,自己沒有辦法,當然要找別人幫忙。找誰來幫忙呢?拜佛,佛祖會幫助你;念佛,佛陀會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發脾氣,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號就能息下嗔心,自然就不會打人了。
要想控製自己的情緒,平時就要多讀書,多讀書就會明理;做人明理,對人尊重,則“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經、禪坐、繪畫、梵唄,乃至自我反省、知道慚愧、懂得苦惱、經常感動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會情緒起伏不定。反之,經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當然就會情緒失控,就會生起無明煩惱了。
《弘明集》雲:“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學佛的人如果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經常與無明相應,這是很難為情的事。所謂“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別人呢?所以我們要檢視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麼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見解上的,還是情緒上的毛病?你總要有一套方法來對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別人幫忙,能有好因好緣,能遇到善知識指導你,當然最好,可是這樣的好因緣哪可能一直都跟隨著我們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識,自己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俗語說“解鈴還須係鈴人”,情緒是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解決。自己覺得很懶惰,就要勤勞;自己覺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慚愧、反省、樂觀、明理、感動、發心來對治。平時就要養成不怪人而要責查自己的念頭,要懂得“改心、換性、回頭、轉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轉,轉迷為悟,轉弱為強,轉暗為明,轉癡為智;懂得轉化,人生就會有不一樣的境界。
總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緒,情緒乃無明業風。《觀音義疏》說:“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墮三途鬼國及愛見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惡業風”。否則當無明業風一起,大海就會波濤洶湧,人間就會暗淡無光,人性就會雲遮日蔽,真理就會歪曲不正。情緒之為害,實在不為不大呀!
·佛光菜根譚·
情緒化的言論隻是逞一時之快,必無好的結果;
理智性的講話是經過再三思慮,必能各方圓融。
發泄情緒
童年時,我受到很多的挫折,然而內心有一股力量,能夠不被外來的挫折打倒。拿寫文章來說,一篇文章寫得不好,老師批“兩隻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即是以黃鶯在柳枝上啼叫,白鷺飛上青天,來形容我的文章“不知所雲”。這樣的評語對一個孩子來說打擊很大。有時候用心把一篇文章寫好,老師卻在上頭批“如人數他寶,自無半毫分”,意即像銀行裏天天數鈔票的辦事員,隻是過路財神,自己沒有分到一點,以此暗示我:你的文章不曉得從哪裏抄襲摘錄來,自己沒有半點見解和看法。被評為文抄公,給小孩子的打擊更是澎湃洶湧。麵對這許多挫折,我心裏隻生起一個念頭:“老師,你不了解沒有關係,總有一天,我會把我的能力讓你了解的。”
有人說情緒失調等問題是由於壓力太大所造成,其實不能把這些情況完全歸罪於壓力。我幼年在叢林出家,接受嚴苛教育,也沒有躁鬱、憂鬱症啊!就是苦不堪言,還是要委屈、忍耐。說實在的,這個時代就是太自由、太開放,有了胡思亂想的空間和機會,才會造成這麼多精神疾病的問題。
打開報紙、電視,幾乎都是社會亂象的報道,沒有深度、沒有道德、沒有善美的社會,怎麼不會引發精神疾病呢?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三大疾病之一;社會進步,不但沒有帶來快樂,卻增加了人們精神上的壓力,令人聞之不勝欷歔。
麵對生活中的一切,人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表現,倘若長期壓抑,有時會因為心理過度負擔,造成身心上的某些障礙,因此適度的發泄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年輕氣盛,又多愁善感,一旦遭受壓力無法突破,容易以不當的方式來宣泄,更加需要給予情緒上的引導。
為了避免因為情緒失控而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藉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方散步、唱歌、運動、爬山、聽音樂、學舞蹈、戲劇表演、投入工作、結交善知識、訓練各種技能、學習語言等,以沉澱紛亂的心靈。或是改變想法,正向思考,帶著積極向上的活力麵對發生的困難,內在向上的能量也能平衡不愉快的情緒。或者培養幽默感,適時地解除緊繃的氣氛,也能舒緩壓力。
在心理調適上,應該做好自己,不要常常比較、計較,老是希求自己樣樣出色、樣樣比人好的人生,一旦無法如願,內心就會感到空虛、無力。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生活才能安然自在。
人有情緒是正常的,而過度的情緒反應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麵對青少年的壓力,為人父母、師長者,應該給予適當的協助,在快樂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才能有健全的身心。對於青少年的教育要避免消極的勸阻,改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嗬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情代替隔閡。
青少年血氣方剛,過於責罵,會產生叛逆心理:“反正你認為我壞,我就壞到底吧!”所以,對於青少年的缺點要多包容,以鼓勵來勸勉向上。例如:“啊!你今天隻挑了三擔水,這麼少,怎麼能消受啊!”這樣講話容易使人產生挫折感。換個話說:“啊!真好,今天挑三擔水,假如明天再增加一擔,那就更好了。”如此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父母打小孩、老師打學生,是因為已經沒有辦法才會出此下策。其實不打罵小孩並不表示不關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良寬禪師對翻牆夜遊的沙彌不怒不火,隻是叮嚀:“夜深露重,小心著涼。”沙彌受感化而從此不再夜遊。所以,用愛才能贏得愛。
父母不能過度放縱孩子,否則會造成為所欲為的行為;但也不能過分威權,讓子女產生敵意。青少年時期最需要的是關懷。海倫·凱勒自小殘疾,曾因別人不懂自己的表達一度情緒暴力,老師的關懷改變了她的一生。
另外,現代教育當注重“同事攝”,老師和學生相處要能打成一片,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在同一個模式中成長,要能讓他在不同中各自發揮所長,在不同中互相包容,讓學生覺得你了解他,而不是拂逆他,讓學生覺得你很體貼、值得信任,他自然就能接受你的教導,也就能避免彼此的隔閡。
其實,佛陀教育弟子也不用打罵、責備的方法,大都是用譬喻、鼓勵的方式,讓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傷害他的尊嚴。又好比在佛教裏,每當進入寺院的大門,迎麵而來的就是滿臉笑意的彌勒佛,也是以愛和歡喜來攝受人的。
每個人都有壓力,好比幼兒缺乏父母嗬護就會哭鬧不停;為人父母者麵對家庭所需,會有經濟上的壓力;老年人麵對老病,會有死亡的恐懼。青少年時期由於身心變化大,對於所麵臨的壓力,諸如家庭貧窮、師長管教、同儕之間排擠、學習能力不夠、身體缺陷、課業繁重等,若無法承受或化解,可能造成各種問題行為的產生。青少年必須增強承受壓力、化解壓力的能力,方能有健全的人格特質。